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技术,对目前中国玉米育种主要种质在太空环境中的诱变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空环境对不同种质的诱变效果存在差异;经过太空环境处理后种子当代的出苗及苗势未受明显影响,处理后种子当代未发生明显变异。SP2出现多方向变异,变异频率因不同的优势群而不同。旅大红骨群变异频率最低,为0.0%~0.9%;黄改类较高,为1.1%~3.6%;瑞德类群变异频率居中,在经过太空处理的8份材料中,只有2份在SP2代出现了正向变异,频率为0.2%,其余材料未发现正向变异。  相似文献   
2.
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选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10个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组合,分别在河南3个地点进行随机区组试验,测定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影响,并进行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和基因型各自之间差异以及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亲本赖氨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组合的赖氨酸含量以GCA效应为主;自交系E28、8085和Mo17的赖氨酸含量以及GCA效应均较高,是高赖氨酸育种的重要资源,尤其是E28,其赖氨酸含量和GCA效应分别达0.42%、0.502,有更大利用潜力;赖氨酸含量表现负向杂种优势,并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0.6052),而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80),表明对产量和品质同时改良的难度远大于对单一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不同粒位玉米种子产量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产比试验,探讨了不同粒位玉米种子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不同粒位的种子在种子大小、粒重及幼苗长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但对玉米中后期生长及最终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表明不同粒位的玉米种子具有相同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10个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 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成9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河南浚县、郑州、南阳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对F2当代子粒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和基因型各自之间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子粒蛋白质含量随纬度而变化,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在所有杂交组合中,E 28×8085,E 28×Mo 17,E 28×K 12,8085×K 12,8085×昌7-2等组合子粒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平均为120 g.kg-1,尤其8085×昌7-2最高(129.6 g.kg-1),而丹340×郑58,许178×郑58,昌7-2×郑58等组合的较低,仅105 g.kg-1左右;正反交效应对F2当代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高蛋白品种必须与适宜的环境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玉米不同遗传背景子粒和秸秆粗蛋白含量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大杂种优势群的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河南省的南阳、郑州和浚县3个地点随机区组试验,用MARX-I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子粒和秸秆蛋白质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子粒、秸秆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遗传背景,同时受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子粒蛋白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显著互作效应,地点间子粒蛋白含量表现北高南低趋势(浚县郑州南阳),秸秆蛋白与其相反(南阳郑州浚县)。子粒、秸秆蛋白质含量分别排在前5位的组合中,80%来源于不同优势类群自交系间杂交,自交系E28和8085是可利用的高蛋白质种质资源。子粒、秸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表现负向和正向杂种优势,平均优势率分别为-1.76%和27.03%,但两者变异性均较大,组合间变幅分别为-18.56%~21.24%和-12.78%~95.30%。相关分析表明,子粒与秸秆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r=0.0224)。因此,通过基因重组,在广泛遗传变异中选择子粒和秸秆蛋白含量较高的组合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以选自5大杂种优势群的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配成的90个组合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河南的南阳、郑州和浚县3个地点进行随机区组试验,利用MARX-Ⅰ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子粒和秸秆粗蛋白含量,研究地点、基因型及其互作对玉米子粒和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对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子粒蛋白质含量在地点、基因型、地点×基因型互作以及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面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北高南低趋势(浚县>郑州>南阳);而秸秆蛋白质含量在地点、基因型以及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分别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现趋势与子粒的相反(浚县<郑州<南阳).子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非加性效应也起重要作用,而秸秆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太大,遗传率太低.在子粒(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13(15)个组合中,92.3%(80%)组合的双亲来源于不同的杂优类群;因此,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高蛋白、高配合力自交系是组配蛋白质含量较高组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效应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来自5个不同基础群体的14个自选系作母本,不同优势群的5个测验系作父本,采用NC II交配设计配成7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2年3点的田间试验。利用近红外光谱,对亲本及其杂交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父、母本及其70个杂交组合间的基因型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8822和M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两个基础群体,以之作母本对提高杂交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起主导作用。控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方差占基因型方差的94.29%,但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分别为35.83%和33.94%,说明环境因素对籽粒蛋白含量影响明显。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相关不显著(r = 0.053),因此,扩大变异选择范围,实现优良基因聚合,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性状可以同步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8.
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5个不同基础群体的15个自选系作母本, 5个不同优势群的测验系作父本, 采用NCII交配设计配成75个杂交组合, 经1年2点田间试验, 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了亲本及其杂交种F1和F2籽粒的赖氨酸含量, 并用三倍体种子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模型对赖氨酸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除受种子、母体效应和细胞质3套遗传体系共同控制之外, 还不同程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主效应方差VG (VG=VA+VD+VC+VAm+VDm)占总遗传方差(VG+VGE)的76.3%, 其中, 种子效应方差(VA+VD)、细胞质效应方差(VC)和母体效应方差(VAm+VDm)分别占24.6%、19.7%和55.7%;赖氨酸含量以母体遗传力为主(h2m=40.98%), 其次为种子遗传力(h2o=17.86%), 而细胞质遗传力较低(h2c=14.29%)。同时发现籽粒赖氨酸含量与产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r = –0.027)。因此, 在高赖氨酸育种中, 必须重视高值亲本尤其是母本的选择以及不同优势类群间的广泛组配, 从变异广泛的基础材料中对赖氨酸含量和籽粒产量同时进行选择和改良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