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3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陵两优268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引入汉寿县作早稻种植,2017-2022年连续6年开展直播再生稻种植。根据汉寿县气候条件,笔者总结了陵两优268直播再生稻在汉寿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陵两优268直播再生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根系泌氧能力与根系通气组织大小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培试验种植早晚稻各8个品种,测定根系泌氧速率和根系通气组织大小及面积比例,比较其差异性并分析相关性,为提高水稻根系泌氧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单株根系泌氧速率与根系通气组织的结构(空腔)大小和根系形成通气组织的面积比例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通气组织的结构(空腔)大小与单根根系泌氧速率、单位质量根系泌氧速率呈正相关(P0.05);根系形成通气组织的面积比例与单根根系泌氧速率呈正相关(P0.05),然而与单位质量根系泌氧速率无相关性。水稻根系通气组织结构(空腔)的大小和形成通气组织的面积比例均与水稻根系泌氧能力正相关,通气组织发达,根系泌氧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3.
为给湖南双季稻区稻田蓄水采用"早水晚用"的节水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早稻灌浆乳熟期起保持稻田不同的灌水深度(10、15、20 cm),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不同灌水深度对早稻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管理相比,灌深水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使产量减少3.1%~5.7%,但差异不显著;灌深水增加了62.7%~113.6%的CH4累积排放量,减少了63.1%~84.1%的N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水深10 cm增排量最高,随着灌水深度增加增温潜势降低,各灌水处理的增温潜势超出常规水管理57.2%~96.6%。根据湖南降雨季节分布规律,加高加固田埂后,早稻成熟期蓄积20 cm深水有利于双季稻区晚稻种植和节水。但蓄深水增加了CH4排放,对此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汉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和种植效益,针对汉寿县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探讨了大豆玉米间作和大豆玉米套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田间配置相关核心技术,以及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降高防倒、绿色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技术,讨论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汉寿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汉寿县水稻生产现状,分析了其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挥惠农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机化综合水平、调优农业生产结构"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双季稻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提供支撑,采用水肥耦合方式,设置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2种灌溉方式,高氮、中氮、低氮和不施氮4种施肥方式,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氮组合对双季稻氮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灌溉下,以施高氮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最高,早稻分别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20.8%、22.7%和59.4%,晚稻分别高出13.9%、27.0%、58.6%;间歇灌溉下,早稻以施中氮处理的植株氮积累量最高,分别比施高氮、低氮和不施氮高5.2%、15.8%和59.5%,晚稻以施高氮处理最高,依次比施中氮、低氮和不施氮高1.9%、15.4%、56.3%。水稻植株氮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灌溉条件下,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率、氮素稻谷生产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的水稻植株氮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均要高于淹水灌溉。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双季稻节水节肥生产。  相似文献   
7.
2015~2017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盛泰优018在稻虾生态种养下具有早熟性、丰产性等优势,稻虾生态种养模式能明显延长小龙虾在虾田的生长期,实现虾肥稻丰高产高效生产。介绍了盛泰优018稻虾连作中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拖缆地震资料采集现场质量控制方式已经从控制地震数据资料质量向监控地震数据采集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控制地震数据资料质量相结合而转变。基于该需求,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并掌握了拖缆地震数据采集质量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并以GeoEast处理系统为平台,开发了拖缆地震数据采集实时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的使用既进一步完善了拖缆地震数据现场质量控制的要素与方法,既节省了施工成本,又提高了拖缆地震资料采集效率。通过野外现场测试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水稻根系泌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根系泌氧特性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水稻根系泌氧原理、水稻根系泌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影响水稻根系泌氧能力的因素。介绍了水稻根系通气组织与水稻根系泌氧能力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根系泌氧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氮组合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双季稻栽培提供最优水肥组合模式,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了淹水灌溉和间歇灌溉2种灌溉方式,结合4种施氮水平,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下水稻生长及其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大于淹水灌溉;不同水肥组合下水稻干物质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从大到小为籽粒、茎、叶和根;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茎基伤流量以施中氮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间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早稻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略高于淹水灌溉,水分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晚稻不同处理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早稻产量以淹水灌溉施高氮最高,比间歇灌溉不施氮高出46.0%,差异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增幅仅为0.3%~7.1%,差异不显著;晚稻产量处理间差异显著,间歇灌溉高于淹水灌溉,以间歇灌溉施中氮最高,比间歇灌溉不施氮高出49.3%,比其他施氮处理增幅为1.7%~8.6%,差异显著。因此,早稻在雨水充足的前提下淹水灌溉施高氮可获得高产,晚稻以间歇灌溉施中氮为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