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整地经验方面崔竹松同志要求在水稻生育前期有松软的土壤。在插秧前,经过干翻、水翻、细耙、细平后,插秧当时达到深厚、松软、肥沃而平坦的耕层。分蘖初期及时中耕搔根,使土壤继续保持松软。以一耕两耙区作为对照与高产田对比研究结果:高产田经过水翻后,其碎土作 用大,每平方米内5—10厘米直径的土块仅30个左右,而对照区则有70—80个;耕层结构上,高产田上软下松,对照区是上软下紧;土壤温度较对照区高0.5—1.0℃;养分分布上,高产田养分含量高,且多分布在0—10厘米左右土层中,对照区则相反。因此,高产田的水稻长相显著较对照区好。在及时中耕、搔根后,土壤发松,秧兜散开,根节地带的光照条件较好、地温高(高达0.5—1.0℃),分蘖率明显提高。这些都证明崔竹松的整地经验,给水稻早生快发及后期增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2.施肥经验方面高产田施肥,要求基肥、追肥结合。追肥原则是“前重、中补、后巧”。具体施肥时看天看地看苗,共中以苗的长相好坏作为衡量施肥是否适宜的重要标志。调查土壤和植株体内的氮素变化结果:(一)耕层中土壤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10厘米土层中,约占总量的70—80%,而且变幅较大。(二)在水稻主要生育阶段,土壤和植株体内氮素的变化是一致的,其变化趋势为:水稻分蘖阶段,随着追肥土壤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