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绞股蓝有效成分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2种绞股蓝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不同溶剂对2种绞股蓝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对提取物中总黄酮进行鉴定,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不同提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最优提取方案为无水乙醇于90℃回流提取2 h。据初步鉴定,绞股蓝提取物中含有黄酮以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无论是Ⅰ型绞股蓝还是Ⅱ型绞股蓝,无水乙醇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强于其他溶剂提取物,且Ⅰ型绞股蓝中无水乙醇提取物清除能力较强,在浓度为0.6 mg/ml时反应30 min,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51.20%。无水乙醇、浓度75%乙醇和水的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强于维生素C。[结论]野生绞股蓝提取物抗氧化性稍高于人工栽培的绞股蓝,但2种绞股蓝抗氧化效果差异并不大,说明南通地区的土壤等环境适合绞股蓝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是评价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受一主效基因控制外, 还受多个微效基因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粳稻品种日本晴和籼稻品种9311作为受体和供体来源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研究对象, 于2010-2011年连续2年分别于2个环境内种植, 测定各株系稻米的糊化温度(碱消值), 利用t测验与轮回亲本比较。结合高通量重测序技术鉴定各代换系的基因型, 以一年两地检出的极显著差异位点作为一个QTL, 共检测到4个控制GT的微效QTL, 即qGT2-1、qGT7-1、qGT8-1和qGT12-1, 分别位于第2、7、8和12号染色体上。加性效应分析结果显示, 4个QTL的效应值均为负值, 表明来自籼稻品种9311的这4个片段对碱消值的效应均为负效应。其中qGT7-1和qGT12-12个QTL在2年4个环境均被检测到, 遗传效应的趋势也一致, 加性效应贡献率为11.31%~28.95%。以受体亲本碱消值差异最大的代换系N53株系及亲本为材料, 对稻米淀粉精细结构进行分析, 推测支链淀粉中短链含量的减少可能会引起GT的升高。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相应QTL及开展稻米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物反应器转化体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等植物生产外源蛋白有很好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作为受体的植物的种类正逐步扩大.但对于一个特定的目标蛋白,选用何种受体植物更有利于外源蛋白的高效稳定表达和经济快捷的提纯,仍是需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简述了从转基因植物中获得目的蛋白的4种转化体系,并对各种体系作了一定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施氮时期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谷壳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扬稻 6号 (籼稻 )、日本晴 (粳稻 )为试材 ,设计不同施氮时期 ,改变颖壳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研究其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谷壳大小 (谷壳长度、宽度和面积 )、重量和充实程度 (单位面积谷壳重 )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施用分蘖肥 ,可促进稻穗一、二次枝梗不同部位籽粒特别是下部枝梗籽粒谷壳的大小和重量 ,品种间表现一致 ,对谷壳充实程度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施用促花肥、保花肥或过多施用穗粒肥 ,稻穗一、二次枝梗各部位籽粒谷壳的大小、重量和充实程度均减小 ,减小幅度多以上、中部枝梗籽粒较大 ,品种间表现一致 ;施用基肥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谷壳性状的影响因品种而异。②促进谷壳的生长与发育 ,有利于籽粒同化产物的积累 ,糙米的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重量均显著增加 (r为0 .35 0 7 ~ 0 .96 76 ) ,进而使粒重大幅度提高 (r为 0 .70 93 ~ 0 .96 86 )。  相似文献   
5.
楸树组培与快繁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蓉  谢焕松  刘鑫燕  曹云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15-15716
[目的]实现楸树离体的快速繁殖,并为楸树的大规模种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楸树腋芽为外植体,通过选择不同培养基和激素配比,研究楸树组培及快繁技术。[结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培养基,分别为腋芽萌发:N。+6一BA2.0mg/L+NAA0.005mg/L;愈伤组织诱导:MS+6一BA1.5mg/L+NAA2.0mg/L;芽分化:MS+6一BA0.2~0.5mg/L+NAA0.5~1.0mg/L;继代增殖:N6+6·BA1.0~1.5mg/L+NAA0.005~0.01mg/L;生根培养:1/2MS+NAA0.5~1.0mg/L+活性碳1g/L。[结论]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楸树,能大大提高楸树的繁育速度。  相似文献   
6.
叶枯病是小麦常见病害,由多种病菌引起。本文通过野生二粒小麦叶片的叶枯病病斑表型,菌落和孢子形态,真菌ITS1、5.8SrDNA和ITS2区域序列的进化分析以及科赫氏法则等试验表明,链格孢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a是本研究供试野生二粒小麦叶枯病的致病菌。为进一步研究野生二粒小麦中抗病基因的遗传特性,配置了抗感杂交并获得了遗传群体。对F1、F2以及F3株系病情的遗传分析表明,在抗病亲本‘JIC1060003’中存在一对显性抗病基因,同时双亲中可能还存在微效的数量性状抗病位点。本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遗传作图获得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抗病基因的进一步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