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机肥的施用是调控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助于茶叶高品质增产的同时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环境。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生物有机肥(F)替代化肥对六安瓜片茶叶生长、内在化学品质和感官品质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50%F和70%F替代化肥处理茶叶的百芽重量和芽茶密度表现最佳,可以促进茶叶增产,感官评审结果相对较好。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咖啡碱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50%F替代化肥处理茶叶内含物质提升最佳。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依次增加。生物有机肥替代50%化肥处理提高百芽重量、芽茶密度和改善茶叶品质、土壤肥力效果最佳,其次是70%替代化肥处理,研究结果可为茶叶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郭龙  骆美  常珺枫  李陈  周晓天  刘莹  武升  马友华 《核农学报》2022,36(10):2063-2071
为探讨不同有机肥替代率对小麦减肥增效及减少麦田氮磷流失的效果,在等氮有机养分替代条件下进行田间小区监测试验,设置8种不同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CF),100%、50%、30%猪粪有机养分替代氮肥(M1、M2、M3)及100%、50%、30%秸秆有机养分替代氮肥(F1、F2、F3),研究有机肥替代率对小麦产量、麦田氮磷流失、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00%有机养分替代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产量均显著降低,但减少了麦田氮径流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麦田不同处理下总氮流失量为21.90~33.66 kg·hm-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比例猪粪、秸秆有机养分替代处理总氮流失量减少了8.44%~25.94%;总磷流失量为0.60~2.00 kg·hm-2,100%有机养分替代处理相比于常规处理总磷流失量升高了24.64%~44.93%。不同处理下小麦氮、磷肥利用率分别为17%~35%、5%~19%,其中30%~50%猪粪有机养分替代处理下氮、磷肥利用率较高,而100%猪粪、秸秆有机养分替代氮、磷肥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处理均显著降低。有机养分替代能够缓解土壤酸化,使土壤pH值维持稳定,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有机养分替代处理下土壤肥力有所提高。综合不同比例猪粪、秸秆有机养分替代对小麦产量、土壤肥力及麦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30%~50%猪粪有机养分替代在保证小麦高产稳产的同时,能有效降低麦田氮径流流失量,且维持较低水平磷径流流失量,是一种适宜的资源有效利用、节肥增效的有机养分替代模式。本研究结果为小麦生产中合理利用养分资源、减少化肥投入、控制麦田氮磷径流流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该文综述了近30年有关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风险的评价标准及其研究进展,介绍了农用地土地重金属污染风险划分方法,将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划分为优先保护区、基本安全区、安全利用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6个类别和分区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玉米品种对镉积累和转运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玉米对Cd积累和转运的种间差异,本研究以5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开展田间试验。通过聚类分析法筛选籽粒Cd高、中、低积累的品种,选择代表性品种分析植株各器官对Cd的富集和转运系数。结果表明: 50个玉米品种籽粒Cd含量范围为0.09~0.85 mg·kg-1,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所有品种籽粒对Cd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籽粒Cd高、中、低积累3类玉米品种分别占供试品种的8%(4个)、34%(17个)和58%(29个)。高、中、低积累代表品种根、茎叶、芯、籽粒对土壤中Cd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高、中、低积累代表品种茎叶和籽粒对Cd的转运系数分别为1.17~1.31和0.60~0.76、0.90~0.96和0.26~0.27、0.84~0.87和0.08~0.10。高、中和低积累代表品种对土壤中Cd富集能力较强的部位分别为茎叶、根和根,且茎叶和籽粒对Cd转运能力依次降低。研究表明,50个玉米品种均可在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生产饲料玉米,其中新单58、美加303等29个籽粒Cd低积累优势品种可在优先保护类和安全利用类耕地试种,生产安全可食用玉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猪粪资源化利用于茶叶生产,在解决猪粪废弃物排放问题的同时,实现茶叶的提质增效。  方法  应用连续2年小区试验结果,研究以猪粪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和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  在氮磷钾养分之和施用量一定的条件下,从茶叶的百芽质量、芽茶密度和产量综合评价以100%猪粪处理表现最佳,其次为70%猪粪处理。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呈先降后升、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呈先升后降、咖啡碱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变化。100%猪粪处理和70%猪粪处理两处理茶叶内含物质改善效果最佳,且茶叶百芽质量芽茶密度表现最优,增产效果显著。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的含量均随猪粪施用比例增加而依次升高。  结论  100%猪粪处理茶叶品质提高幅度最大,土壤肥力提升效果也最佳,其次是70%猪粪处理。因此,提高猪粪等有机肥施用比例、减少化肥施用量,是培肥茶园土壤、改善茶叶品质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皖东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常常出现夏季持续高温,导致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高温热害、干旱等气候灾害的发生。通过开展夏季高温热害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利用人工增雨、选用品种、适期播种、秸秆还田、肥水管理、合理栽培等技术措施,可以规避或减轻夏季高温热害的风险,促进农业产业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7.
皖东地区秋季连阴雨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东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常常出现秋季持续阴雨,导致在田农作物病害加重、品质下降、不能及时分获。该研究分析了秋季阴雨对农作物的影响,提出了农业适应性集成防控技术,通过选用品种、适期播种、秸秆还田、肥水管理、合理栽培等技术措施,可以规避或减轻秋季连阴雨对农作物的危险,促进农业产业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严格管控类耕地特定农作物重金属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管控类耕地是指土壤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中风险管制值的耕地.本文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可食用农作物的重金属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旨在为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参考.现有的研究表明,严格管控类耕地种植油料作物,如油菜、花...  相似文献   
9.
对钝化材料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机理,及其在耕地中对土壤环境、植物影响、钝化作用期等安全利用效果进行了综述。钝化材料包括无机类、有机类、复合材料、新型钝化材料,钝化修复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吸附、沉淀、络合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迁移性。轻中度重金属污染耕地宜采用成本低、施用量少的石灰类、有机肥、农作物秸秆等材料,在受污染较重的耕地宜采用硅酸类、含磷材料、金属及其氧化物类、生物质炭、复合材料及新型钝化材料,液体材料宜采取叶面喷施减少施用量。为保证长期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钝化材料的选取应结合当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建议合理配比有机类及无机类材料增强其作用性能,完善钝化材料用量标准。未来应研究、开发重金属种类和土壤条件针对性更强的钝化材料、与农业投入品相结合的钝化剂(如修复肥料等),加强钝化材料与农艺、生物措施结合的技术研究,实现环境、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耕地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10.
有机肥的施用是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叶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牛粪资源化利用有助于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为探讨牛粪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2019—2020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六安瓜片乌牛早茶叶内外品质、产量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筛选了适宜茶园的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结果表明:全部化肥处理乌牛早茶叶产量最高,为821.87 kg/hm2,其次是牛粪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处理,为817.13 kg/hm2,随着牛粪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乌牛早茶叶的产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施肥处理乌牛早茶叶产量增幅为20.40%~44.01%;牛粪有机肥替代70%氮肥及牛粪有机肥全部替代氮肥处理下乌牛早茶叶内在成分及感官品质总体得分均最佳;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提高茶园土壤pH,随着牛粪有机肥替代比例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牛粪有机肥替代70%氮肥处理下达到最高;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增加了茶园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且牛粪有机肥替代70%氮肥处理下其土壤酶的活性较高。综合牛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乌牛早茶叶产量品质、生物学性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牛粪有机肥替代70%~100%氮肥是茶园系统较优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