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栽培的仙人掌类植物中,长钩玉属、南国玉属、丽花球属、子孙球属、乳突球属、乌羽玉属等许多品种可自花授粉结实,星球属虽不能自花授粉,但经人工异花授粉后也能结实,因此都可以进行播种繁殖。播种一般在4~5月进行。容器可用消过毒的普通素烧浅盆,15厘米口径盆可播100粒左右。播种土用素沙4份、腐叶土3份、田园壤土3份再加适量草木灰、蛋壳粉或骨粉混匀配好,筛去粗杂物,汽蒸消毒后装入盆中。土面用木块刮平,把种子均匀撒于土面上,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播种土面喷雾,起  相似文献   
2.
2004年秋蚕生产季节县蚕桑站陆续接到兴隆乡三溪、庙首、版书等地电话,反映旌德县蚕桑站卖劣质、带病蚕种给养蚕户,使秋蚕发生严重病害.县蚕桑站立即派员深入养蚕户进行调查处理.根据调查,2004年秋蚕发病类型以白僵病、软化病发生较为普遍.初步统计,全县饲养秋蚕(含晚秋蚕)5 500张,发病面积达30%,平均损失率为40%,发病严重的农户约占5%,基本无收.  相似文献   
3.
优异种质资源是水稻育种的前提。本研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了1 219份世界水稻核心种质,并在湖北省荆州市考察了其在当地的适应性,以从中筛选高产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该套核心种质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穗长和单株产量变异最大,抽穗期、剑叶宽、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异较小。利用抽穗期和株高2个指标,从中筛选到539份能适应荆州生态条件的种质资源。共筛选到100份高产种质资源,其中24份为大穗种质资源,3份为大粒种质资源,23份为高结实率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的首选种质和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4.
鄂北小麦新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清 《中国种业》2016,(7):39-41
为指导鄂北地区农民更好地种植小麦新品种,充分挖掘其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以郑麦9023为对照,连续2年考察了种植密度对新品种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225万~375万/hm~2的种植密度区间内,鄂麦580在开花期和收获期,密度对其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子粒产量在300万/hm~2的种植密度时达到最高;在该密度区间,郑麦9023和漯麦6010在对应时期的单株生物产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而子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本研究明确了鄂麦580和漯麦601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湖北省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提供依据,能有效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5.
设置生长调节剂Dicamba和2,4-D不同浓度混合液共6种处理,研究Dicamba和2,4-D对5个小麦基因型与玉米杂交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处理间、小麦基因型间以及二者之间互作均显著影响小麦与玉米杂交得胚率。单独使用100mg/L2,4-D的得胚率最高(26.2%,极显著高于25mg/L2,4-D+75mg/L Dicamba处理的得胚率(19.9%)和50mg/L2,4-D+50mg/L Dicamba混合处理的得胚率(20.0%)。其余3种混合型生长调节剂处理间得胚率差异不显著。襄麦56平均得胚率最高,显著高于扬麦158、郑麦9023和组合0173,其次为裹麦25。同一小麦基因型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得胚率及同一生长调节剂处理不同小麦品种间得胚率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差异及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来源于9311(籼稻)与日本晴(粳稻)杂交后代衍生的遗传背景为9311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分析其在大田正常、低氮和低磷条件下的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低磷、低氮胁迫对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影响较大。代换系对低磷和低氮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低氮(磷)水平下共检测到26个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片段或QTL,以及12个相对单株有效穗和相对单株产量QTL。源于日本晴的等位基因均呈减效作用。低磷和低氮下共同检测到5个导入片段影响单株有效穗或单株产量。而大部分(约81%)QTL只在单胁迫处理下被检测到。表明水稻对磷胁迫和氮胁迫的反应既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也存在共同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代换系分析水稻株高QTL及其互作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套以优良籼稻恢复系93-11为背景、导入片段源于粳稻日本晴的代换系群体(CSSLs)评价日本晴基因对株高的影响。3个环境共检测到6个影响株高的QTLs。其中4个QTL(qPH1,qPH3.1,qPH3.2和qPH9.1)能在3个环境中稳定表达,源于日本晴的qPH1、qPH3.2和qPH9.1显著增加株高,而qPH3.1降低株高。将携有目标QTL的代换系进行成对杂交,后代分离分析显示,位于qPH9.2与qPH1间具有累加效应;qPH9.1与qPH1或qPH9.2存在一定上位作用。研究结果为发掘和鉴定株高的基因以及剖析其相互作用、对水稻株高的定向改良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构建水稻优良恢复系背景的重叠片段代换系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回交程序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一套以优良籼稻恢复系9311为背景、导入片段来源于粳稻日本晴的代换系群体。该套群体由125个代换系组成,每系含有单一或少量导入染色体片段,导入片段间相互重叠或衔接能覆盖粳稻全基因组。代换系的平均背景回复率为98.4%,导入片段平均长度为20.9 cM,纯合和杂合导入片段分别占水稻基因组的1.4%和0.2%。利用该群体,两年共检测到31个QTL影响水稻穗重、穗长、结实率和秃顶等性状;导入片段QTL对穗重和结实率均起减效作用。该套重叠片段代换系将为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功能鉴定以及籼粳杂交育种研究提供极有价值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9.
襄阳市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要求,收集湖北全省主栽小麦品种和耐湿、抗穗发芽品种资源,在2011-2013年2个生产年度试验的基础上,筛选、鉴定适合鄂北麦区栽培的小麦耐湿、抗穗发芽高产稳产品种.结果表明,襄麦25和襄麦55两个品种耐渍(湿)、抗穗发芽能力及高产稳产性较强,可以作为鄂北麦区小麦耐湿、抗穗发芽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0.
棉花C2H2类型锌指蛋白基因GhSIZ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RT-PCR技术从陆地棉中克隆到1个编码C2H2型锌指蛋白的基因,命名为Gh SIZ1(Stress Induced Zinc finger protein1)。该基因编码23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分子量为26.6205 k D,等电点为6.52。Gh SIZ1包含一个C2H2型锌指结构域,在其N端含有保守的L-box,C–末端含有一个转录抑制结构域EAR/DLN-box。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Gh SIZ1与可可(XP_007044496.1)和中粒咖啡(CDP00218.1)中的锌指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实时定量PCR分析Gh SIZ1在棉花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根中表达量最高。低温、高盐、干旱胁迫处理后Gh SIZ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Gh SIZ1定位在细胞核中。本研究表明,Gh SIZ1可能在棉花响应低温、高盐、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