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农学   4篇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的重要途径。在综合调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土流失状况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程序,对紫云县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划分,确定重点预防区预防面积为53.84 km~2,重点治理区治理面积为663.25 km~2。此方法虽然打破了村界,使一个村可能具有两种属性,但便于根据"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来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县级"两区"划分来说既贴近实际又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晴隆县石漠化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晴隆县当前普遍存在人畜共粮、牲畜青绿饲料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种草养畜的效益。为了进一步挖掘种草养畜的效益潜力,笔者对晴隆县当前种草养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充分利用晴隆县优越的雨热条件发展“周年高效供青”的饲草生产模式,转变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将为晴隆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长顺县冗雷河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地类的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酸碱度,有机质进行了研究,以层次分析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揭示冗雷河小流域草地治理模式下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措施后,土壤全氮含量相对增加42.64%,碱解氮增加50.86%,中层和下层(20—30 cm)土壤碱解氮改善最为明显;土壤全磷含量相对增加45.24%,有效磷降低23.58%,坡耕地相比草地在全磷含量上相对较为匮乏,但用于作物吸收的有效磷素却高于人工草地;土壤全钾和有效钾含量降低,pH值无变化,其中全钾含量相对降低43.28%,有效钾降低37.32%;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77.24%,其中表层(0—10 cm)、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48.06%,85.58%和107.78%,中层和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幅度大。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最大,坡耕地最小,天然草地综合肥力指数是人工草地的1.09倍,是坡耕地的1.14倍,人工草地是坡耕地的1.05倍。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上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关岭县蚂蝗田小流域属典型喀斯特流域,根据小流域2009—2012年6个坡面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乔木林(黄花梨)、灌木林(女贞)、撂荒草地三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坡面径流对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植被类型的产流次数相同,但产沙次数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荒草地 > 乔木林 > 灌木林;灌木林与乔木林的年均径流量相差不大,荒草地的年均径流量是它们总和的2倍;荒草地的年均产沙量最大,为55.17 t/km2,是灌木林的11倍,乔木林的6倍;乔木林的产流量与产沙量无明显相关关系;灌木林表现出线性关系,拟合方程为y=0.1707x+0.2526,R2值为0.48;荒草地表现为幂函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0.3246x1.2965,R2值为0.64。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种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盘县哮天龙小流域和晴隆县孟寨小流域坡耕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抗剪强度和崩解速率进行研究,以揭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草地建设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坡耕地上实施人工种草可有效改善土壤容重,调节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保水能力,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0.07%,17.83%和15.08%,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0.01%,16.06%和13.26%,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43.45%,43.61%和30.46%.(2)坡耕地实施人工种草措施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77.24%,其中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8.06%,85.58%和107.78%,土壤全氮含量相对增加42.64%,土壤全磷含量相对增加45.24%,土壤全钾含量相对降低43.28%.(3)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相对坡耕地表现出良好的土壤抗侵蚀性能,人工草地土壤抗剪强度是坡耕地的2.08倍,天然草地是坡耕地的2.06倍.坡耕地0-10 cm土层土壤表现出较高的崩解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与此相反,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0-10 cm土层土壤表现出较低的崩解速率,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崩解速率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4)人工草地土壤相对坡耕地具有较小的容重、较高的土壤孔隙度和较强的抗剪强度,土壤整体的抗侵蚀性能强于坡耕地,在坡耕地上实施人工种草,蓄水保土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土壤黏聚力、内摩擦角及紧实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侵蚀。通过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林地、灌草地和坡耕地3种地类土壤的剖面调查、紧实度测定、原状土剪切试验,研究了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土壤的土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类A层土壤黏聚力c水平分布特征为林地(52.28kPa)灌草地(36.80kPa)坡耕地(25.05kPa),垂直变化不明显;A层土壤内摩擦角φ水平分布特征为林地(28.28°)坡耕地(17.94°)灌草地(16.52°),垂直变化特点为B层大于A层;A层土壤紧实度水平分布特征为林地(1019kPa)灌草地(914kPa)坡耕地(535kPa),A层与B层差异性显著,地类对A层影响明显,总体上表现为上松下紧的态势;土壤紧实度与黏聚力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土壤抗冲系数、崩解速率及可蚀性K值的测定,分析了不同地类土壤侵蚀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抗冲系数大小的排序为林地(0.672 L.min/g)>灌丛地(0.571 L.min/g)>坡耕地(0.174 L.min/g),土壤崩解速率大小排序为林地(0.036 cm3/min)<灌丛地(0.039 cm3/min)<坡耕地(0.286cm3/min),土壤可蚀性K值则表现为坡耕地(0.249)<灌丛地(0.263)<林地(0.267),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黔中喀斯特地区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机械分维特征及其与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及土壤紧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分形维数D一般在2.80~2.93之间,当直径小于0.002 mm的土壤颗粒含量超过50%时,其分形维数则大于2.90。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机械分维与土壤黏聚力、土壤紧实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黏聚力和紧实度随机械分维增大而增大;土壤机械分维与内摩擦角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内摩擦角随机械分维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中国降雨侵蚀力R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降雨侵蚀力因子R反映了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作用,如何准确评估降雨侵蚀力是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回顾了中国在侵蚀性降雨标准、降雨动能、降雨侵蚀力指标确定及计算方面近30年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侵蚀性降雨标准的制定及降雨动能计算因地区环境差异而不同;降雨侵蚀力指标在北方地区以EI30和EI10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EI60为主;降雨侵蚀力计算一般采用简易算法,采用日降雨资料来估算降雨侵蚀力成为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关岭县蚂蝗田小流域降雨年内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省关岭县蚂蝗田小流域2009—2012年的降雨数据,统计分析了降雨集中度、集中期、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等指标,研究了蚂蝗田小流域降雨的年内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蚂蝗田小流域中雨、小雨全年分配均匀;大雨、暴雨分配不均匀。无论是枯水年还是丰水年,降雨的分配特征大体相同;旬降雨量波动很明显,降雨在月内分配不均匀。年内降水集中度为0.78~0.81,集中期变化于18~20旬,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大于0.8。无论从4年总体还是各年情况来看,侵蚀性降雨分布都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7月侵蚀性降雨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