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鹏  陈果  裴向军  唐晓鹿  宋词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4):137-145,365
[目的] 揭示青藏高原东缘隧道建设区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的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测定海拔3 230 m的某隧道建设区2020—2021年不同月份典型植物木质部水和各潜在水源的δ2H和δ18O值,利用MixSIAR模型计算植物吸收各潜在水源的比例,并计算每两种植物间的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以比较不同物种的水分竞争关系。[结果] 紫羊茅(Festuca rubra)、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和刺叶高山栎(Quercus spinosa)以浅层土壤水(0—40 cm)作为主要水源;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主要吸收中深层(40—200 cm)土壤水;2021年8月和10月植物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较2020年同时期明显降低;川西云杉对0—40 cm和40—80 cm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与相应层土壤含水量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在时间尺度上,川杨在2020年10月与其他3种植物的水分竞争关系较弱,PS指数范围为0.19~0.54。[结论] 土壤含水量及外界温度的改变是青藏高原东缘植被水分利用策略变化的主要因素,且这两个因子的重要性因物种而异;隧道建设会引起土壤和土壤水的流失,从而导致隧道建设后土壤含水量的降低;隧道建设后植物对浅层土壤水的依赖比隧道建设前低,因此需关注生态脆弱区隧道建设对土壤水分及植被适应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揭示玉米种子衰老机理,本研究以“郑单958”玉米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人工老化处理(温度45℃﹑相对湿度100%)后种子活力﹑种胚■产生和积累﹑种胚ATP含量和ATP合成酶活性,并用反转录阻断-双引物扩增法分析种胚及不同器官(盾片﹑胚根和胚芽)ATP合成酶亚基mRNA的完整性。结果表明,人工老化处理后,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和胚根生长速率下降;种胚生活力降低;种子呼吸强度减弱。种胚■产生速率在老化3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胚根和胚芽■产生速率和含量显著增加;种胚ATP含量和ATP合成酶活性降低。ATP合成酶ε亚基和γ亚基的mRNA完整性先升高后降低;δ亚基mRNA的完整性没有明显变化;α亚基和β亚基mRNA的完整性则持续降低;胚根和胚芽ATP合成酶亚基mRNA的损伤程度大于盾片。说明在老化过程中胚根和胚芽ROS产生和积累,导致ATP合成酶亚基mRNA不同程度的损伤, ATP合成酶活性降低, ATP含量减少,造成萌发过程种胚供能不足,这可能是导致玉米种子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播期延后对高原饲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加燕2号’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种时间:6月上旬(传统播期)、6月中旬(播期延后)和6月下旬(播期延后),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牧草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调整对牧草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但传统技术播种燕麦粗蛋白含量降低,具有养分转移重吸收现象,而播期延后燕麦可以保持粗蛋白含量不降低,同时粗纤维含量减小。因此,播期延后可以在保证燕麦产量的前提下,增加牧草营养含量,并提高适口性,本试验最佳播期为6月中旬。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