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近期小林享夫著文(日森林防疫1990,39<4>)提出落叶松枯梢病菌的学名变更。该病菌最初由泽田(1950)作为枯枝病菌记载为新种Physalaspora laricina Sawada。其病害的名称,伊藤(1961)根据以前使用的“枯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人工接种和146种树杨(包括杂交种)自然发病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杨树的不同派别和杂交后代对山杨锈病(Melampsora LaricisHart.)和青杨锈病(M. Laric-populina Kleb.)两种锈病的抗病差异。两种锈病的为害以派为界,寄生范围互补,不混同发生;不同派别的杨树对这两种锈病的感病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杂交杨只能感染这种锈病的一种,究竟感染那种锈病,关键看母本,与父本无关;感病程度则与父本和母本均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和文中所附的各种杨树的病情调查结果同相,为各地推广杨树优良品种和在培育抗锈品种如何选择亲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拉丁学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拉丁学名进行了讨论.这些学名,有的为裸名,有的为同物异名,有的值得再商榷,但这些名称目前在国内使用很普遍,故提出来加以讨论和订正,以期引起注意,避免混乱.例如文中对我国的白杨锈病病原菌学名改用Melampsoraaecidioides plowr以取代M.magnusiana Wagn和M.rostrupiiwagn的建议,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的杨树栅锈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内蒙古各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栅锈菌标本近400号,经鉴定共有4个菌种:胡杨栅锈菌(Melampsora pruinosea Tranz.),山杨栅锈菌(M.laricis Hart.),落叶松杨栅锈菌(M.larici-populina Kleb.)和白杨栅锈菌(Al.aecidioidesPlowr.).寄主有90余个分类单位,包括种、变种和杂交种(不包括品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的内蒙古东部区杨树病害计22种,其中真菌病害19种,螨类病害1种,菟丝子害1种,生理病害1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腐朽菌11种.其中两种(扁芝和单色下皮黑)在国内为首次报道落叶松寄主.  相似文献   
8.
青杨叶锈病(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杨树广泛分布于北纬30—72°之间世界各地,因生长快、易繁殖、用途广,适应性强、轮伐期短而极受欢迎。然而,杨树病虫害多且重,其中叶锈病就是分布最广、危害很大的叶病之一。1981—1982年,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以青杨锈病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病原菌的生活史及其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夏孢子的越冬及其侵染途径和化学防治试验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山杨叶锈病广泛分布在欧洲及亚洲各国。病原菌为松山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tremulae Kleb.],性孢子及锈孢子产生于各种落叶松上,夏孢子生在山杨叶背面,冬孢子埋生在叶下表皮下,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担孢子,后者还能产生次生担孢子和小型孢子。各种孢子的萌发适温:锈孢子为12℃,夏孢子8—12℃,冬孢子12—15℃,担抱子9—18℃。各类孢子萌发都需100%相对湿度。过冬后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为侵染落叶松的初侵染源,落叶松上产生的锈孢子是侵染山杨叶的初侵染源,过冬后的夏孢子均不能萌发,因而无侵染力。在人工接种的条件下,各类孢子的繁殖期:性孢子为10日,锈孢子10日,夏孢子6—12日。担孢子侵染兴安、长白、日本、华北、西伯利亚落叶松叶,锈抱子侵染白杨派的种和变种、派内杂交后代、以白杨派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但不侵染黑杨派、青杨派以及二派内或派间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