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紫龙马铃薯为供试材料,研究追肥、基肥用量、种植密度、覆盖方式对其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阳县栽培,紫龙马铃薯以现蕾期与块茎彭大期追肥,基肥用量三元复合肥(氮15%,磷15%,钾15%)825 kg·hm-2,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常规覆盖方式时产量较高,达22.050~23.085 t·hm-2。  相似文献   
2.
以早籼稻温814为材料,在本田泥浆和本地黄泥土2种营养土中育秧,设置壮秧剂不同施用量进行试验,测定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用壮秧剂后,2种育秧土的秧苗综合素质优于不施壮秧剂的对照。采用本田泥浆育秧,施用壮秧剂处理的水稻产量比不用壮秧剂的对照增加15%~38%;采用本地黄泥土育秧,施用壮秧剂90~105 g·m-2,比对照增加791和545 kg·hm-2,增产99%和68%。综合考虑,使用本田泥浆和本地黄泥土育秧,壮秧剂的最佳施用剂量分别是60~75和90~105 g·m-2。  相似文献   
3.
苗木繁殖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有性繁殖可简称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即利用植物体上某一器官,如根、茎、枝、叶、芽甚至细胞而进行繁殖,其中扦插繁殖尤其是枝插,在苗木繁育中广为应用;但又因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要求比较严,所以在季节的选择上,受到了一定限制.而笔者近几年应用的全光照喷雾扦插技术,使这些限制大大放宽.  相似文献   
4.
以早稻中嘉早17和连作晚稻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了施用叶面肥"喷施宝"和"施尔美"对早、晚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在穗期喷施叶面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早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7.92%~25.90%,晚稻喷施叶面肥较未喷施对照增产5.31%~12.06%;2种叶面肥以喷施"施尔美"的增产效果更好,用量宜控制在25 g/667 m2。  相似文献   
5.
针对农户在育秧基质育秧过程中存在的秧苗出苗率低、整齐度差、烂芽死苗等问题,探究播种前育秧基质喷水与不喷水、播种后堆盘与不堆盘处理对早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对育秧基质进行喷水,播种后对秧盘进行叠放暗处理,秧苗素质优,最终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6个异交相关性状的SSR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稻核心种质和栽培品种中选取95个品种构成品种总群体,调查该群体6个异交相关性状。选用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93个SSR标记对这95个品种进行基因型鉴定。采用TASSEL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标记与性状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结果表明:品种总群体中6个异交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9%~62.9%。共检测到22个与异交性状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其中8个与剑叶角度相关联,2个与花丝长度相关联,4个与花药长度相关联,1个与柱头长度相关联,3个与柱头外露率相关联,9个与开颖角度相关联。发掘了一批携有优良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品种。携有RM480-197 bp和RM535-170 bp条带的‘无芒早稻’分别对增加剑叶角度和花丝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311-162bp条带的‘敲冰黄’对增加花药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498-187 bp条带的‘滇屯502选早’对增加柱头长度效应最大。携有RM206-150 bp条带的‘徐稻5号’对提高柱头外露率效应最大。携有RM311-159 bp条带的‘小白野稻’对增加开颖角度效应最大。这些有利等位变异及其载体品种可用作水稻异交性状遗传改良的亲本。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了一年来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并对明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8.
穞稻与粳稻恢复系C堡籽粒灌浆速率的特征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启武  江建华  姚瑾  洪德林 《作物学报》2009,35(7):1229-1235
穞稻是一种分蘖力强、灌浆期短的较原始的亚洲栽培稻粳稻类型。大穗型杂交粳稻F1单株有效穗数偏少、部分籽粒充实度欠佳,为克服该缺点,本研究调查了穞稻(P1)与粳稻恢复系C堡(P2)及其正反交F1、B1、B2和F2 6个世代各6个灌浆时段的灌浆速率,并运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平均灌浆速率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1)以正反交没有发现平均灌浆速率的细胞质效应。(2)P1、P2及其F1灌浆速率最大的时段都是开花后8~14 d。(3)穞稻全灌浆期28 d,比C堡短14 d;平均灌浆速率比C堡快50%。(4)世代平均数分析显示平均灌浆速率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显示平均灌浆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9.
选用热带、亚热带等种质选育的9 个代表性自交系,按GriffingⅢ双列杂交设计方法,配制成正、反交共72个F1组合,在江苏省南通和南京两个地点对参试自交系4个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选自交系间杂种F1代小区产量、行粒数的变异中,非加性遗传方差大于加性遗传方差;在穗行数、千粒重的变异中,加性遗传方差大于非加性遗传方差。小区产量、千粒重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自交系是S7和S3;穗行数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6、S3和S9;行粒数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9和S2。综合4个性状评价,S3最好,其他依次为S7、S2、S5和S1。导入了热带、亚热带种质的S9行粒数一般配合力有所提高。除行粒数外,其他性状的反交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水稻品种杂交后代外观品质性状中垩白度的变异幅度最大,农艺性状中瘪粒数的变异幅度最大。运用表型相关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与穗长、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大;垩白米粒与株高、播始历期、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大;而垩白度与结实率、播始历期、着粒密度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