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2021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省玉米联合区域试验某些品种为例,探讨了这些品种的单株最大产量容量,起始密度,品种适宜密度区间下的单株产量,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增施氮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大光  边秀芝 《种子》1998,(2):42-43
玉米种子成熟度不仅直接影响种子质量,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种子的安全降水,而且影响整个玉米生产。把种子成熟度纳入种子的质量标准中是玉米集约化生产的需要。百粒重是玉米成熟度的量化指标。应采取以地膜覆盖为主要措施的综合促早熟技术,增加种子的百粒重,提高种子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掖单号品种为例,论述了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需肥特点;个体与群体的矛盾规律;光合势与光合生产率的关系;密植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压力,造成多因子、多梯度的养分限制因子;果穗尖端部位子粒对产量影响的增大及抗灾能力的相对减弱等特点,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施肥技术措施,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的优势是农业,农业的优势是粮食,粮食的优势是玉米。玉米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玉米产量对于全省粮食总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生产的发展为畜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省发展创汇农业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玉米生产的发展将带动整个农业生产向前发展,而大发展的农业将对各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促进它们与发展着的农业保持同步,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玉米品种对比试验中,传统的试验方法,在对比的品种数量多时,由于占地面积大,试验误差大,难以同时进行多因子试验。为此,研究品种间以单穴对比为基础的多品种群体竞争筛选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玉米种子生产促早熟技术直接影响种子活力、种子产量和种子质量,特别是使种子冻前降至安全含水量,是种子生产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报道,如何在种子生产全过程中采取综合促早熟措施,把适区种植在宏观决策,与促早熟新技术,常规技术、辅助性技术、特异性技术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以提高玉米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级农产品区域电商平台经营主体在"三区三州"和承德市对口帮扶县的帮扶中,采取收购农产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消费扶贫、下沉一线等做法,结合"农产品电商企业+贫困农户""农产品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农产品电商企业+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农产品电商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模式,使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为...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子成熟度——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种子成熟度不仅直接影响种子质量、种子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种子的安全降水,而且影响整个玉米生产。把种子成熟度纳入种子的质量标准中是玉米集约化生产的需要。百粒重是玉米成熟度的量化指标。应采取以地膜覆盖为主要措施的综合促早熟技术,增加种子的百粒重,提高种子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9.
以鸡粪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有机无机专用夏合肥,分为5种型号,其有机质含量15~20%。氮磷钾含量16.5~25.5%,每吨肥成本340~500元。每公顷施用量500~1000公斤。玉米专用复合肥:T型,代替二铵做底肥施用每公顷节资100元左右:Te型,配合化肥施用,增产6.8~17.5%;W型,完全代替化肥,做底肥一次性施入,每公顷节资150元左右。水稻专用复合肥:在正常施肥基础上,配合施用,增产12.8~24.7%,提早成熟3~5天。烟草专用复合肥:平均增产10.6%,公顷增产烟叶202.5公斤,中上等烟叶比例提高了6.3%。公顷产值增加499.5元,相对值增加了12.7%。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子生产的特异性与栽培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种子生产,在其生产自身、栽培特性、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等与商品粮生产有显著差异,栽培上存在问题较突出。栽培技术的优化要从投入的科学性、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配套措施的综合性入手,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