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生物显微镜对紫穗槐1 a生枝条的木质部离析材料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紫穗槐具有环纹导管、螺纹导管、梯纹导管、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5种类型的导管,穿孔板类型为单穿孔,导管的长度、宽度、穿孔板倾斜度及端壁形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些特征丰富了对紫穗槐生理机能、生态适应和系统发育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紫荆1 a生和多年生茎的横切面形态解剖特征.结果表明:紫荆茎的初生结构从外到内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构成,且外方被角质层;皮层中具有大量的厚角组织;髓发达,环髓带明显.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主要特征体现在年轮线不明显,次生木质部为散孔材.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均表现出紫荆对旱生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检测植物生长激素研究了苗期玉米的旱后复水补偿性生长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玉米苗具有较低的地上部分和整株生物量,但复水12 d后旱后复水玉米苗的地上部分和整株生物量已与充分供水玉米苗之间没有了显著差别。地上生物量指数和总生物量指数,是用来评价玉米苗复水后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相对于它们自身复水前变化的指标,复水后旱后复水玉米苗呈现较高的地上生物量指数和总生物量指数。通过检测叶片和伤流液中的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发现旱后复水玉米苗的叶Z+ZR含量与地上生物量指数和总生物量指数联系密切,且其叶Z+ZR含量受根系的直接调控。总之,根系诱导的叶片细胞分裂素是影响玉米苗旱后复水补偿性生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毛苕子对次生盐碱地抑盐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密度毛苕子(Vicia villosa)处理的可溶性盐分及盐分离子,研究了毛苕子对次生盐碱地的抑盐效应。结果表明:在0~100cm的土层中,高、中和低密度毛苕子地的平均可溶性盐分分别较对照降低78.5%,74.7%,71.1%;各处理间的平均可溶性盐分和对照比差异达极显著(SSR0.01);可溶性盐分降低最显著的是0~20cm土层;毛苕子对可溶性盐分和盐离子层次分布影响结果是形成表层高-中层低-下层高的态势;随总可溶性盐分量的减少,盐分离子组成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毛苕子能显著增大盐碱地的K^ /Na^ ;不同密度毛苕子处理的K^ 、Na^ 、Ca^2 、Mg^2 、Cl^-规律性较好而SO4^2-欠佳。毛苕子改良盐碱地可开发盐地草产业,生态、经济效益俱佳,在西部内陆区次生盐碱地开发中具有广泛的农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小麦对锶的富集和耐受能力,以豫表2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锶处理浓度(0、25、100、500和1 000 mg·kg-1),培养小麦植株30 d,测定小麦生物量,锶富集浓度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小麦的根、茎和叶均能富集金属锶,表现为叶根茎。根冠转移系数(TLF)和生物富集系数(BCF)在各锶处理中均大于1。100 mg·kg-1锶处理下,TLF达到最大值(1.19),25 mg·kg-1锶处理下,BCF达到最大值,地上和整株BCF分别为1.86和2.61。高浓度(1 000 mg·kg-1)锶离子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综上,小麦地上部分具有较强的富集锶离子能力,锶离子浓度低于500 mg·kg-1对小麦生长有促进作用,SOD活性较高,表明SOD在小麦耐受锶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小麦对锶离子的生物强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经过几年的试验看出,黄叶病的发生与土质、水质、浇水次数、间作、施肥、砧木、品种都有关。我场南北土质不同,黄叶病的发生大不相同。南区为白胶泥土,土壤易板结,通气不良,发病率为33%;北区为沙土,发病率10.6%。浇碱性大的水发病重,浇碱性小的水发病轻。浇水次数多的比适当浇水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海拔对核桃碳和氮代谢的影响,评估不同海拔范围核桃生长与环境气候因子的关系。【方法】以青藏高原东南部不同海拔(2 500~3 868 m)样地的核桃Juglans regia L.为材料,测定了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和碳氮含量及其比值,进行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核桃叶片δ13C值在-27.06‰~-30.03‰之间,平均值为-28.45‰;δ15N值在2.35‰~7.41‰之间,平均值为5.35‰。随海拔的升高,δ13C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叶C∶N值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碳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δ15N、单位面积氮含量和单位质量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拐点在海拔3 100 m。δ15N与单位面积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1),而δ13C与碳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 0.01)。逐步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8.
9.
以"凤丹"牡丹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根际环境中的解钾菌,并进行活性评估及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4株解钾菌(LJP3、LJP7、LJP21、LJP23),在28℃、180r·min~(-1)条件下发酵培养7d后,LJP21菌株的发酵液中水溶性速效钾含量最高,达到2.6μg·mL~(-1),将其作为鉴定菌株。通过表型特征观察、生化特性测定与16SrDNA测序的多相分析,初步将菌株LJP21归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暂命名为Exiguobacteriumsp.LJP21。菌株LJP21可作为菌肥或生物钾肥开发的备用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和饲用玉米对引黄灌区土壤盐分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饲用玉米(Zea may. cv.)的田间试验,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可溶性盐分和盐离子含量,研究了其对景泰县引黄灌区土壤盐分的生物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0~100 cm的土层中,紫花苜蓿处理土壤平均可溶性盐分含量比对照降低30.1 %,和对照比差异达极显著(SSR0.01);紫花苜蓿处理土壤可溶性盐分、K+、Na+、Ca2+、Mg2+、SO42- 和Cl- 含量降低最显著的是0~20 cm土层,在层次分布上均呈表层低-中层高-下层低的规律。种植饲用玉米的抑盐效应未表现出来,但明显改变了盐离子的比例和分布。生物覆盖对改良盐碱地潜力大,生态、经济效益俱佳,在内陆盐碱地开发具有广泛的农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