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3篇
  7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三峡库区马铃薯晚疫病的相关生态因子开展研究,初步认为:不正确的农药使用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促使高抗药性的晚疫病菌产生,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影响抗病特性的退化及土壤生态平衡,土壤线虫、真菌种群数量改变,微生物功能类群畸形发展,降低了土壤应有的对病源的缓冲和弱化作用,表现在土壤上其生态系统的抗病功能严重衰退。文章对"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可降低土传微生物病害的危害,土壤系统的生态调控是减少农作物病害的最终出路"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开发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论证,提出研究目标、技术决策和规划原则,采用水利、农业相结合的节水技术体系,运用汇水、输水、调水、配水相结合的方式,联合调用地表、地下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为中低产贫水区大面积推广综合节水灌溉提供可行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农业系统的稳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因素已经不是局限在化学物理污染上了;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增长点,为消除传统的化学物理污染的同时,也给土壤生态系统带来了更深刻,难以控制的影响因子:转基因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区农业用水的现状,在区域农业灌溉过程中输水工程采用多水源联网工程,建立分散水源联网调度的网络工程调控配水,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优化配置,提出不同时段的地表水、地下水调控量,提出各水源之间的调配方案,以便有限水资源满足各部分灌溉要求,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多水源联网网络工程的运行管理则采用现代化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田间灌水机泵置于自动控制之下,实现分散水源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科学配水。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节水增产,以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例,运用SWAP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方案组合下的土壤含水率以及作物产量,优化了灌溉制度.研究结果表明:SWA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桓台县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过程,模拟效果理想;通过利用率定好的SWAP模型模拟3种ETc条件下不同降雨年型的作物相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发现,小麦灌3水和玉米灌2水的模式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并且能明显提升水分利用效率;根据模拟结果获得最优灌溉制度为:80%ETc下,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平、枯水年的灌水额应为,拔节(87.3、92.9 mm)、抽穗(124.7、132.7 mm)和灌浆(62.4、66.4 mm);不同生育期夏玉米的灌水定额为,拔节(19.8、40.2 mm)和抽雄(29.8、60.6 mm).优化后的方案可保证研究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并且能提高作物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沿黄涝洼地泥沙淤改造地这一项目的综合效应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及其组成的综合效应。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实用性、相对独立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分别建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其中经济指标包括单位土地面积纯收入、人均GDP、农村人均纯收入;社会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率、灌溉面积率、人均耕地面积、供水能力;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沙化土地比、土壤侵蚀比、地下水位变化、区域景观美观度。在建立一系列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后,在典型区内运用模糊数学法对淤改造地的综合效应进行客观评价,估算淤改造地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通过分析数据得到总体评价,以此指导沿黄涝洼地综合整治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数值模拟对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科学有效的了解位山灌区地下水的均衡状态,在位山灌区翔实的地下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和对灌区的地下水补给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建立模型,模拟不同条件下位山灌区的地下水水位和水量动态变化,分析灌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均衡状态。结果表明目前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量是103 508.2万m~3,排泄总量是106 743.8万m~3,二者之差是-3 235.6万m~3,由此可知在模拟期内位山灌区地下水系统处于负均衡状态。模拟结果符合当前灌区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本文主要通过模拟地下水均衡状态,探究灌区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征,为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冬小麦测墒补灌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特征。【方法】基于田间试验,设置4个灌溉处理,灌水上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60%~70%(W1)、70%~80%(W2)、80%~90%(W3)和不灌溉处理(CK),施氮量均为240 kg/hm2。利用田间试验数据对RZWQM 2模型进行率定、验证,进而模拟水氮调控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土壤剖面含水率、土壤硝态氮量和产量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9.3%~25.0%、0.3%~29.7%、4.03%~11.19%,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8.0%~24.2%、1.4%~30.4%、5.29%~11.98%,一致性指标(D)均高于0.65;基于验证后的RZWQM 2模型,在W1、W2、W3测墒补灌条件下,设置5个氮素施用水平(180、200、220、240kg/hm2和260kg/hm2),W2、W3处理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W1处理分别增加了30.9%~59.7%、49.6%~79.6%;W2条件下,将施氮量控制在220~240kg/hm  相似文献   
9.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河北省"三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满足农村基础设施需求,成为地方政府和高校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河北省7个县14个乡(镇)28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农民筹资意愿、投资优先序及农民满意度等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灌溉用水类、排水防涝类、清洁能源类、文卫娱乐类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农户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诉求。农户对排水防涝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基础设施的维护、道路附属设施的满意度较低。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交通及信息设施、文卫娱乐类设施、能源动力设施、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10.
在华北引黄灌区内,大田作物的主要灌溉方式依然是畦灌。由于畦田规格过长过宽,导致灌溉水浪费严重,灌水效率低下。在平原县张庄管道灌溉示范区进行畦田灌溉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不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灌水质量的影响。利用地面灌溉水流运动的计算机模拟软件WinSRFR4.1,对不同规格畦田的灌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出畦田灌溉的田间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研究不同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对灌水质量的影响。综合考虑管道灌溉出水口规格与当地耕作农具尺寸等因素,模拟了多种畦长、畦宽、坡度和单宽流量下灌溉方案的灌水效果,结果表明,畦宽1.5m,畦长50~60m,坡度为0.3%畦田灌溉技术改进方案的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均提高到80%以上,灌水性能较优,建议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