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郑炬  曹广丽  杨谦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259-4261,4279
[目的]对一株新型丁醇产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发酵条件。[方法]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筛选纯化微生物菌株,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分离菌株的丁醇产量,并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分离菌株的种类。[结果]试验得到一株高产丁醇菌HIT1,其发酵时适宜的葡萄糖浓度为25 g/L,适宜的发酵初始pH为6.5,且与酵母粉相比,其能更好地利用蛋白胨作为氮源;试验确定HIT1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结论]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产丁醇菌种的资源库,为综合开发利用生物丁醇奠定了菌种多样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江苏昆山、吉林图门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对番茄叶霉病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BPS2菌株。研究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多种病原真菌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等方面的多项分类研究,确定其属于链霉菌属,并被命名为Streptomyces tumenensis BPS2。该菌株在大多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体形成孢子丝,孢子丝呈波曲或直形。  相似文献   
3.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由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fulvum(Cook)Ciferri)侵染引起。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扩大,该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番茄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制定出一系列防治措施来有效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在此,仅对上述研究进展及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综述,同时,对利用生物农药及其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今后保护地番茄叶霉病防治中的前景做了简单的展望。综述了番茄叶霉病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浸染症状及流行规律,总结了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措施,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由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 Ciferri)侵染引起。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扩大,该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番茄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制定出一系列防治措施来有效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在此,仅对上述研究进展及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综述,同时,对利用生物农药及其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今后保护地番茄叶霉病防治中的前景做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酵母发酵马铃薯淀粉废弃物产单细胞蛋白的能力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生产淀粉产生废弃物为发酵培养基,选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 cescerevisiae)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为原始菌株,经紫外诱变后,筛选出两株蛋白产量显著提高并遗传稳定的突变株:S57和U112,蛋白产量均为8.43 g·L-1。将两种菌种混合比例设定为1??1,按照1%(V/V)进行接种,在葡萄糖浓度为35 g·L-1培养基中对两株菌种进行共培养,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发酵产蛋白能力进行优化,研究p H、温度及转速。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在培养基初始p H 7.7,培养温度为27.7℃且转速为187 r·min-1时,蛋白产量达到理论最大值,为9.02 g·L-1。验证试验显示,蛋白产量达到(9.19±0.05)g·L-1,证明模型可信,COD去除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