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3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3篇
  38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响应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的政策,吉林省西部地区开发了大面积的水田。为掌握新开发水田的动态变化,有必要对吉林省地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以吉林省前郭县为例,利用2010年环境卫星数据进行不同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的比较,进而对另外3景图像进行信息提取,分析4个年份新开发水田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法比最大似然法的耕地分类精度高约5%,其产品和用户精度分别为95%和84%。加入纹理信息没有显著提高分类精度。2009~2012年水田面积分别增加-67.7 km2,111.7 km2和265.01 km2。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省地处北纬36°03'~42°40'之间,东经113°27'~119°50'之间。东临渤海,西依太行,西与山西省为邻,北部和东北部同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毗邻,环绕京、津,南部与河南、山东两省毗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河北省地处中纬度亚欧大陆的东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早实核桃实施"五简化"省力化栽培技术,将费时费工的传统型模式改进成省工省力的效益型模式,节约劳力34%,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技术简单易学,果园早果早丰,产量质量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河套灌区畦田内不同位置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套灌区畦田田块不同位置土壤的入渗特性,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检测对试验区田块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和入渗过程进行分析,并基于土壤入渗模型对试验区田块不同位置的土壤入渗过程进行拟合,同时探讨影响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田块内不同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及入渗特性具有一定差异性且不同位置土壤入渗特性与土壤理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核桃低效林采用改劣换优技术,建设低效林提质增效示范基地,研究开发硬枝高接、夏季芽接技术体系。通过对低效核桃林改造,高接选用优良品种,建立土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花果管理以人工授粉、花期喷肥和疏雄相结合的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盖方式对中度盐渍土壤的改良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膜与秸秆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探索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在盐渍土壤的应用效应及机理,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含盐土壤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9 000 kg·hm-2(F0.9)、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6 000 kg·hm-2(F0.6)、玉米整秆覆盖(YZ)、葵花整秆覆盖(KZ)、新地膜覆盖(DM)、地膜二次使用免耕(MG)、未覆盖(CK),研究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中度盐渍化向日葵农田的土壤水盐运动、向日葵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等影响,分析不同覆盖措施的改良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处理F0.9、YZ、DM的含盐量收获后较播前降低,土壤表层脱盐,而MG、F0.6、KZ、CK土壤表层积盐。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收获后与播前相比,处理F0.9、DM土壤耕层脱盐,而F0.6、YZ、MG、KZ、CK在土壤耕层积盐。各覆盖处理主要影响0~20 cm的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覆盖层因素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趋于一致。耕层土壤含盐量相比较,F0.9的含盐量最低,抑盐效果最好,DM与F0.6抑盐效果相近,不同秸秆覆盖处理间,F0.9、F0.6强于YZ、KZ,地膜覆盖之间,DM强于MG。在0~5 cm土层及0~20 cm土层,DM的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秸秆覆盖处理,粉碎秸秆覆盖(F0.9、F0.6)的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整秆秸秆覆盖(YZ、KZ)。处理DM、F0.9较CK显著提高了向日葵生育期内0~100 cm土壤储水量均值,F0.9、DM处理显著降低了0~100 cm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在生育期内保持了较稳定的土壤墒情。各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增产,各处理产量效应是:DMF0.9YZF0.6MGKZCK。覆盖措施通过改善农田小环境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DM、F0.9、YZ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DM、MG、YZ、F0.9、F0.6的产投比显著高于CK,增收效果明显,DM和MG的纯收入及产投比显著高于秸秆覆盖处理。对于中度盐渍化耕地,新地膜覆盖DM是最有效的覆盖方式,秸秆覆盖处理中,F0.9为最优覆盖方式,与其他覆盖处理相比较,KZ处理的保墒、抑盐、增产等效果较差,因此向日葵秸秆不适合用作地面覆盖材料。结果可为覆盖技术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倪东宁  李瑞平  史海滨  苗庆丰  李祯 《土壤》2015,47(4):797-804
套种模式下,采用玉米沟灌和常规畦灌两种灌水方式,对其各生育期内根系区灌水前及收获前的土壤水分、盐分的运移规律进行试验研究,旨在分析盐碱地条件下两种灌水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灌条件下玉米的根系区要经历一个较常规畦灌更长的低水分阶段;两种灌水方式下玉米根系区灌前各土层含水率均呈"S"形变化规律;低水分条件下沟灌较常规畦灌对于降低土壤盐分具有更好的效果;沟灌条件下,玉米土壤含盐量呈现出近"倒V"形变化规律,开沟起垄后盐分的积累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导因素;开沟后土壤毛管断裂是造成出苗率低的直接原因;虽然沟灌较常规畦灌玉米产量降低3.93%,但综合水分利用效率高48.17%,综合节水30%。因此,综合考虑,如果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种植管理模式,玉米沟灌的灌水方式在河套灌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硬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变化特征,以始于1983年长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硬度仪观测免耕(no-tillage,NT)、翻耕(plow tillage,PT)、间隔深松(spacing tillage,ST)和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不同年份、季节、土壤剖面及冻融前后土壤硬度,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耕层0~25 cm土壤硬度,而土层25~45 cm免耕硬度显著降低(P0.05),但传统耕作硬度有增加趋势,间隔深松和翻耕硬度明显低于免耕和传统耕作(P0.05);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随季节的推移呈波动性变化,0~25和25~45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硬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层明显低于下层(P0.05),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前期随深度增加到20cm处呈垂直变化,而后期随深度增加呈反"S"型曲线变化;冻融交替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硬度,缓解冻融后土壤硬度,间隔深松降幅最大为148.97%,其次为免耕和翻耕,降幅分别为41.96%和58.44%,传统耕作降幅最小仅为3.38%。综合分析认为,间隔深松耕作是改善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耕作方法。该研究可为东北雨养农业区构建合理耕层和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做好林业工作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