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8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物秸秆还田改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机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该技术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好处很多。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秸秆6亿t,其中含氮超过300万t,含磷超过70万t,含钾超过700万t,相当于我国目前化肥施用总量的1/4以上,可见农作物秸秆是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3年、2004年山东省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对阳光200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光200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结构协调等优良特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高产栽培上应在适当增加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大粒.  相似文献   
3.
花生高产栽培适宜种植密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郯城县花生高产栽培合理种植密度,特进行了密度试验。通过试验表明,花生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再增加反而减产,花生最佳种植密度为8 000~9 000株/667m2,可作为指导郯城县花生高产栽培的合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4.
2002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县半夏玉米上大发生,其发生面积及为害程度,均属历年少见。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发生特点及其致因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治提供依据。1 发生特点据郯城县杨集镇、归昌乡等地群众反映,他们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的大蒜茬、洋葱茬等半夏玉米,7月上中旬陆续发现点片发生玉米植株严重矮化,生长停滞,不抽  相似文献   
5.
逆V字理论稻作技术是通过降低基本苗,减少前期施肥量,控制前期过大的生长量,而在生长中期多施氮肥扩大群体,从而使水稻后期转色好,高产稳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花生受气候、品种等方面原因,每年都有一部分伏果产生,由于其色泽、品质差,降低了商品率.特别是花生收获期间遇到连阴雨,伏果率尤为严重,直接影响着种用花生的收购.鉴于2007~2008年花生伏果严重,我们在国家花生产业化技术体系框架下,2010~2011年安排伏果(俗称黄米)进行本试验,以观察研究花生伏果与正常果对其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通过种子处理,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小麦良种补贴是国家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在近几年的实施过程中,一些人对纳入良种补贴的种子通过政府采购这一办法提出了质疑。笔者作为基层农业推广战线的一员,近期深入农村,对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移栽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移栽稻田中杂草稻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对其特征特性进行描述,总结出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分析移栽稻田杂草稻产生的原因、杂草稻种子的来源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针对生产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控杂草稻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早丰9号在鲁南地区种植具有产量水平高、米质优、株型理想等突出优点,但抽穗偏晚、熟期偏迟,分析其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穗多粒多,高产策略应为:稳定适宜穗数,主攻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每667m^2的产量650kg以上水平的穗粒结构指标应为:有效穗26-27万/667m^2,每穗总粒数125粒以上,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5g以上,栽培技术主要措施有:旱育壮秧,按劳取酬主行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夺施有机肥和促花磷钾肥。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是秋、冬淡季市场供应的主要蔬菜,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深受人民喜爱,但由于土地资源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要重茬种植,为了获得稳产、高产,现将重茬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