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县地处江汉平原,属粮棉兼作平原湖区。为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对外贸易信誉,近几年来,我站以《植物检疫条例》和省县政府有关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作为唯一一种全国林业检疫有害植物,由于其较强的攀援、繁殖扩散能力,以及极强的化感作用,对入侵地区的林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为一种菊科植物薇甘菊有极强的资源化利用价值,在生物农药,药物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利用前景。此文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分布、适生区及危害进行介绍,对国内外薇甘菊生物防治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颈盲蝽大量取食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是防控薇甘菊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研究薇甘菊颈盲蝽的化学信息物质,对薇甘菊颈盲蝽不同部位用正己烷浸提,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头、胸腹、后肠部位的化学成分;使用Y型嗅觉仪分别验证了雌成虫、雄成虫对6种化合物的行为反应,并结合野外诱捕试验验证了6种化合物对薇甘菊颈盲蝽的引诱效果。从薇甘菊颈盲蝽虫体各部位共检测出36种化合物,嗅觉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十六烷酸和豆甾醇在浓度为10-5g/m L时对雄成虫有最佳的引诱作用,正趋向率分别为(78.00±8.37)%和(65.00±5.70)%。野外诱捕试验进一步证明,十六烷酸在浓度为10-5g/m L时对薇甘菊颈盲蝽雄成虫有最佳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云南薇甘菊适生区分布,结果显示,ROC曲线的AUC值均在0.9以上,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影响薇甘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湿季降雨量(贡献率28.8%)、海拔(贡献率22.1%)、土地覆盖现状(贡献率15.3%)、最湿季平均温、年均降水量、年平均温.从因子的响应曲线分析得出,云南薇甘菊最适环境参数为海拔1 100m,最湿季平均温为22℃,最湿季降雨量为760 mm,土地覆盖为未郁闭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地等.从样本点数量、环境因子选择及人为影响3个方面对MaxEnt模型预测的云南薇甘菊分布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林木受小蠹虫危害的表征及其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分析了小蠹虫对寄主树的选择和定殖,小蠹虫、真菌与寄主树的相互关系以及寄主树的防御反应,总结了遥感在小蠹虫早期危害监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最近正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一个丝绸展销会。开幕以来,来自全美各地的顾客(进口商)纷纷前来洽谈生意,成交前景看好。一位名叫威廉的纽约进口商人对记者说,他的公司长期从中国人进口丝绸,销路很好。这次他介绍了15名顾客前来参观展销会,洽谈进口业务。皇家丝绸有限公刊副总裁白加利说,近年来,美国对中国丝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  相似文献   
7.
季梅  泽桑梓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3):146-148
利用RACE技术,从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中克隆获得了一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cDNA序列。该基因简写为TyunP450,其序列长1 524 bp,开放性阅读框为1 269 bp,编码42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48.50 ku,pI为8.94。通过MotifScan分析发现,TyunP450氨基酸序列中潜在1个酰胺化位点(XGR265-268)、4个N-糖基化位点(NLSV33-36、NDSV87-90、NGST97-100和NASK372-375)、4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位点(SVTE176-179、TQRD187-190、SDED217-220和TIDE420-423)、5个N-豆蔻酰化位点(GNVFGF2-7、GNVYND40-45、GGQNAA163-168、GGILSD213-218和GTNIAI340-345)、8个蛋白质激酶C磷酸化位点(SLK77-79、STK99-101、TQR187-189、SLK210-212、SLR288-289、SHK417-419、SLK431-433和TLR443-445)、1个P450细胞色素血红素铁配体的半胱氨酸位点(FSSGPRDCLG384-393),204~316氨基酸区域具有典型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位点结构,317~441氨基酸区域具有典型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位点结构,9~28氨基酸区域具有DUF321蛋白的未知函数结构域,1~441氨基酸区域具有典型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位点结构。TyunP450与埃及伊蚊Aedes aegypt、家蚕Bombyx mori、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P45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9%、20%、21%、23%和15%。  相似文献   
8.
为选定诱捕薇甘菊叶蝉Cicadellidae(种名待定)粘虫板的最佳颜色,解决人工助叶蝉迁移防控薇甘菊关键技术问题,以薇甘菊叶蝉为对象,自制红、兰、黄3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在薇甘菊林地内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粘虫板间距为10 m,大小为29.7 cm×19.7 cm的黄色单面粘虫板对薇甘菊叶蝉的诱集效果最好,1 d可以诱集到薇甘菊叶蝉13.15±2.31(头),与红色、兰色粘虫板相比,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色、兰色粘虫板诱集薇甘菊叶蝉值分别为1.46±0.50(头)和0.92±0.29(头),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贺占雪  泽桑梓  杨斌  赵宁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1):1989-1992
通过离体接种、聚类分析法分析云南主栽的31个核桃品种对叶斑病病原菌Phyllosticta juglandis的抗性。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Phyllosticta juglandis后,纸皮核桃、云新高原2个品种未发病,夹棉大麻病斑面积最小,为0.6 mm2,圆菠萝的病斑面积最大,为1 175 mm2。以欧式距离2.5为聚类分割点,将云南主栽的31个品种分为16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6个中感品种、1个感病品种和1个高感品种。研究结果表明,聚类分析结果与接种结果相吻合,说明此次试验聚类结果符合接种后病斑大小的分布规律,不同核桃品种对同一病原菌引起的叶斑病的抗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