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解2019—2020年新疆地区猪圆环病毒病2型(PCV2)抗体水平及其消长规律,本试验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475份血清中PCV2免疫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PCV2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9.68%(331/475),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70%)。S/P的平均值为1.56。不同类别猪群抗体平均阳性率在42.50%~86.67%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在调查的5个规模化养殖场中,仅有2个场PCV2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国家标准。各场应根据抗体检测结果,进一步对现有的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和完整,确保各猪群健康。  相似文献   
3.
今年 9月 5日上午 12时许,衡阳县岘杨塘村谭某驾驶一辆湖南— 12Y型改装车去县城西渡为该村王老板拉家俱,选购装车后,王老板邀请他们下馆子吃饭,由于老板盛情款待,平时不太喝洒的谭某却连喝了好几杯,随着车子的一路颠簸,谭某洒气越来越浓,当车行至村口粮站下坡路段时,迎面驶来一台东风牌货车,谭某想刹车减慢速度,却误将油门当刹机踩下,车速越来越快,最后连人带车翻倒在路旁的水田里。所幸的是,除家俱和车身损伤外,未发 生人员伤亡。   此次事故,告诫广大司机朋友切勿洒后驾车,这虽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洒后驾车酿成的事…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拥有大量农业科研人才,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文章从国家战略、农业发展、单位建设3个层面分析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了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在谋划定位、考核机制、人才结构、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四个不够"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高位"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7.
有毒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农药、兽药及添加剂残留等会造成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监测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代谢组学技术通过考察生物受到有毒有害物的刺激或干扰后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获得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投影,适用于对多种微量毒物的鉴别监测。同时,代谢组学技术可反映出毒物代谢过程中可能的生物标志物,为毒物代谢过程和毒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因此,以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为代表的代谢组学方法逐渐成为检测和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的关键技术,为其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检测方法的优化将进一步促进代谢组学技术在毒物监测中的实际应用。作者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代谢组学技术对常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代谢组学技术在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3年生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地径聚类分级的5个类群为变量,开展单因素的截干试验,了解截干对其枝条萌发相关指标和穗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类群的平均1级分枝数、2级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和单株穗条产量分别为4.1~9.6、1.3~2.3、5.5~11.3枝/株和24~56条/株;类群间此4个指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1级分枝的穗条产量占总产量的79.9%~94.6%,即穗条主要来源于1级分枝。随着地径增大,穗条产量也随之增加,当地径≥3.00 cm时进行截干,可极显著地增加穗条产量。因此,截干前培育壮苗促进旱冬瓜地径生长是提高其扦插穗条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苗龄约160d的云南松苗木为试材,采用L9(34)正交设计开展无纺布容器规格、基质和追肥3因素3水平的苗木培育试验,于苗龄190d和250d时测定地径和苗高,分析了试验因素的水平及其组合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苗龄190d和250d时,苗木的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1.19~1.72、1.89~2.32mm和1.36~3.40、3.11~4.09cm,2个苗龄的不同处理组合间地径和苗高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容器规格、基质配比和根博士浓度对2个苗龄阶段的地径、苗高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云南松苗木生长对空间和养分具有动态的变化需求;6份森林土与3份碳渣和1份珍珠岩混合为基质有利于云南松苗木生长。苗高与地径具有y=1.232 2x+0.801 3的一元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