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水稻高产形成及其稳产性与穗型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探明不同穗型早稻品种产量形成及其相关生理特性,为早稻品种培育及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较小穗型品种陵两优739和株两优171以及较大穗型品种五丰优28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穗型品种在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辐射利用率、籽粒灌浆及相关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较小穗型品种的总颖花量显著低于较大穗型品种,而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分别较后者显著提高15.66%~22.12%、1.43%~1.87%,并显著增产5.31%~6.54%;不同穗型品种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及抽穗期茎叶干物质转化率无明显差异,但较小穗型品种的辐射截获量及截获率明显低于较大穗型品种,从而辐射利用率较后者显著提高6.71%~8.05%;较小穗型品种各部位籽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显著大于较大穗型品种,而且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活跃灌浆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后者;同时,较小穗型品种抽穗后12 d籽粒的蔗糖合成酶(SS)、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ADPG-PPase),以及抽穗后12 d与21 d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含量显著高于较大穗型品...  相似文献   
2.
聚-γ-谷氨酸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聚-γ-谷氨酸对不同形态氮肥(尿素、氯化铵、硝酸钠、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效效果。[方法]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聚-γ-谷氨酸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对油菜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γ-PGA与不同形态氮肥共施,可使油菜鲜重增加1.25%~26.77%,以尿素和有机无机肥配施,γ-PGA浓度为4.3 mg/kg土时的增产效果较好;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最大增加量分别为49.60%、23.62%和132.79%,硝酸盐含量降低了6.18%~46.08%,以氯化铵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较好;氮、磷、钾的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0.63%~7.61%、0.01%~1.66%、0.78%~6.49%,以尿素和有机无机肥配施2组处理对肥料的利用率较高。[结论]综上所述,根据短期的盆栽试验得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荐γ-PGA与尿素或有机无机肥共施,γ-PGA施用量为4.3 mg/kg土。  相似文献   
3.
提高玉米磷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是典型的磷敏感作物。但是施入土壤中的磷肥利用效率不高是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归纳玉米品种,水分、温度,土壤理化性状,肥料运筹,以及耕作措施等各单因素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指出在调控上述某一因素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其他有些因素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影响磷肥利用效率。因此,从多方面入手,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调控是提高磷肥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有效的土壤磷素以及与磷素相关指标的监测方法;先进的磷肥生产工艺;配套的耕作以及施肥器械是三个综合调控玉米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有效步骤。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CO_2气肥在番茄种植中的最佳施用浓度,本试验通过在不同CO_2浓度(300、600、800、1 000、1 200、1 400μL/L)处理下配施不同浓度化肥[不施肥(CK),常规施肥,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施20%,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20%]来探究CO_2气肥对番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在800μL/L时,4种化肥处理下的番茄产量提高9. 11%~67. 76%,Vc含量增加12. 52%~38. 60%,可溶性糖含量增加45. 77%~85. 92%,硝酸盐含量下降7. 78%~38. 18%,并且CO_2浓度在800μL/L时,CK与减施化肥处理的番茄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增施化肥处理,具有明显的减肥增效效应。因此,施用800μL/L的CO_2气肥能显著增加番茄产量,促进N、P、K养分的积累,同时对改善番茄品质,以及提高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土柱栽培条件下,以不施磷肥为对照,研究了6 cm(T6)、12 cm(T12)、18cm(T18)和24 cm(T24)4个施磷深度对春玉米干物质及磷素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深度的增加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12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6 cm施磷深度处理次之,24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小;叶和茎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均以6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各处理之间大小为T6T12T18T24CK;器官磷含量、磷积累量以12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各处理之间大小顺序为T12T6T18T24CK;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总体上以6 cm施磷深度处理较高,6 cm施磷深度叶的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分别比其它处理高5.6%~59%、9.8%~12.6%和11.3%~35.6%;6 cm施磷深度茎鞘的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分别比其它处理高9.0%~65.4%、9.0%~10.2%、14.9%~50.3%,磷肥偏生产力、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均以12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适度增加磷肥施用深度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