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评估吉林西部近期盐碱地变化趋势,以吉林省白城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14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分析该区盐碱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通过CA-Markov模型对其未来演变进行情景模拟。结果发现,近14年来吉林西部白城市的盐碱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净减603.39 km2,年均减少1.12%;景观分离度指数增加,景观分形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蔓延度指数均有所下降;该区盐碱地景观斑块结构变得简单,部分斑块因面积缩减而彼此分隔独立;未来6年内白城市盐碱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但速度放缓,减少区域集中于乾安县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2.
恒、变温培养模式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影响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针叶林和阔叶林2种林型的2个土壤层次(A层与O层)为供试土样,分别于30℃恒温(恒高)、10℃恒温(恒低)、10~30℃循环变温条件下的变温低温(变低)和变温高温(变高)进行4个月室内培养,测定不同时期土壤呼吸速率(RS),并藉此计算恒、变温模式Q_(10)值。研究表明,不同处理RS一致呈现变低恒低,变高恒高(P0.001),且变温模式Q_(10)(均值2.23)明显高于恒温处理Q_(10)(均值1.51)(P0.001)。不同林型或土层RS对温度变化敏感程度不同,呈现针叶林变幅略大于阔叶林,A层比O层变化更为强烈。上述差异可能与恒、变温培养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底物可用性变异有关。因此,在测算土壤呼吸Q_(10)时应考虑温度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固定态铵作为土壤氮素的暂存库,其含量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的保氮供氮功能,而深入探究氮肥减施对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及其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可为优化农田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系统连续9年全量玉米秸秆覆盖归还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平台,通过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S0)、秸秆还田量33%(S33)和秸秆全量覆盖还田(S100)3个秸秆还田量处理,以及240 kg hm-2(N240)、190 kg hm-2(N190)、135kg hm-2(N135)、0 kg hm-2(N0)4个氮素施用水平,研究氮素减施3年后土壤固定态铵总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秸秆不还田时,土壤固定态铵总量随施氮量降低而逐渐下降,且在不施氮肥处理(N0)时显著低于施氮肥处理;在S33N190时土壤-作物系统出现氮素缺乏,并且随施氮量的下降土壤固定态铵降低量与氮素缺乏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所有氮肥水平,秸秆还田尤其是全量秸秆还田均有利于缓解固定态铵的释放,但在N135...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西部白城市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0,2014年3期TM/LOI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式提取各期土地利用信息,通过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确定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情况,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202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进行预测。参照修订后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对研究区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预测估算。结果表明:到2020年,白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将发生较大变化,旱田、水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旱田增幅最大,水域、湿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不显著,预计由2010年的5021×108元减少到2020年的4919×108元。精度检验及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可信。本研究可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提供方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紧实度及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秸秆覆盖免耕措施对土壤紧实度、水分等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吉林省梨树县高家村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免耕秸秆不同覆盖量和免耕秸秆不同覆盖年限条件下,不同耕层深度土壤紧实度及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地0~20cm耕层土壤紧实度高于传统耕作(CK),20~50cm耕层土壤紧实度低于CK,因免耕年限的增加,犁底层逐渐消失。秸秆覆盖免耕地0~50cm土壤含水量较CK提高了14.78%~23.64%,且随秸秆覆盖量、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而增大;随耕层深度的增加,水分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因此,在雨养农业区,因地制宜地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措施对促进作物生长、保证粮食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索东北半干旱区春玉米的最佳水溶肥管理措施是实现节肥增产的有效途径。试验在覆膜滴灌大田条件下,以‘迪卡159’为试验对象,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农艺性状及养分积累动态对水溶肥管理的响应。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产量(Y)与各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行粒数(X4)>穗粗(X1)>穗行数(X3)>穗长(X2)>百粒重(X5)。产量与穗行数和行粒数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4878.79+465.886X4+855.646X3(R2=0.863,F=18.92)。同时,氮、磷、钾肥均追施4次不仅有利于春玉米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还能促进出苗63天后氮、磷、钾养分的积累与分配。在水溶肥用量与施肥方式相同的基础上,分次追施氮、磷、钾肥对春玉米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土固碳与释碳的影响机制。围绕东北黑土区玉米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保护性耕作方式,系统地梳理了黑土固碳与释碳理论的演变及最新试验证据,明确黑土区环境特征、施肥及耕作方式对黑土碳固存与释放的影响机制、途径及效果。提出未来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建议后续进行长期性、针对性与定量性的研究,以推动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