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为研究油橄榄在酸性土壤、夏雨型气候环境下的生长发育特征,因地制宜开展田间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南方3个油橄榄适生良种豆果、柯基和尼Ⅰ为材料,比较花芽分化、花期物候、花序特征、单果重和含油率差异。结果显示:3个品种的花芽分化均起始于3月上旬,豆果和尼Ⅰ初花期为5月3日,花期分别为10、6 d;柯基初花期为5月4日,花期11 d。豆果、尼Ⅰ、柯基的平均花序长度分别为2.5、2.5、2.9 cm,单个花序平均小花数量分别为16.3、14.9、17.9个。果实转色的先后次序和成熟期的早晚一致,依次为尼Ⅰ、豆果和柯基;单果重和含油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增速不同,单果重在果实发育前期增长较快,含油率在果实发育后期增长较快。至10月24日果实成熟度分别达M5(尼Ⅰ和豆果)和M4(柯基),尼Ⅰ的单果重和含油率分别为3.40 g、13.05%,豆果的单果重和含油率分别为1.15 g、14.31%,柯基的单果重和含油率分别为0.77 g、12.31%。综上表明,3个品种花期基本一致,柯基的花量大、花期长,可作为授粉品种加以利用;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前期应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以确保树体处于良好的营养水平,为后期油分积累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在梅雨季节要注意及时排水。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我国南方红壤区雨热同步气候条件的油橄榄良种及其配套授粉品种,本研究选用10个油橄榄品种(豆果、费切罗、佛奥、柯基、丽蒙娜、小苹果、尼Ⅰ、贝·诺切拉、佩兰扎纳和塔吉)在浙江省丽水市进行为期5年的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的营养生长、鲜果产量和含油率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尼Ⅰ、豆果和柯基3个品种具有以下优良特性:树形中等,树高和冠幅分别介于357.7~380.0 cm和342.5~369.2 cm之间;适应性较强,新梢落叶率低,为13.9%~17.0%;早实,幼树期均为2年;初果期第3年挂果株率分别达100%、90%和65%,单株产量分别为16.4、10.9和5.9 kg,分居参试品种(同一自然年份)前三位;果实含油率中等,分别为11.4%、10.5%和7.5%,是我国南方发展油橄榄的适宜良种。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3个品种自花可实,自花坐果率为1.1%~4.2%,但自然坐果率和异花坐果率更高,分别为3.1%~9.9%和2.4%~10.3%,因此建园时有必要配置适宜的授粉品种,具体为尼Ⅰ×柯基、豆果×佩兰扎纳以及柯基×豆果。本研究对油橄榄良种筛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南方发展油橄榄生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浙江项目组从全省26个县(市,区)收集到黑大豆地方种质资源累计34份。本研究对这34份黑大豆种质进行连续两年的田间种植鉴定,发现这些黑大豆材料在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及品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基于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这批黑大豆材料以紫花棕毛为主,而其生育日数、百粒重、株高等性状具有显著性差异;基于品质性状的分析表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4.9%和19.4%;基于基因型的聚类分析表明,类群划分与其地理分布、农艺性状都有相关性。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浙江省黑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为黑大豆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前期对57份油橄榄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GBS-SNP分型结果开展核心SNP位点的筛选。统计分析73482个GPS-SNP位点发现,有68030个(92.58%)SNP位点的检出率达到100%,33979个(46.2%)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2,29647个(40.35%)位点的杂合率为0,其中同时符合上述3个条件(检出率=10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2,杂合率=0)的位点有14125个(19.2%),其位置覆盖全基因组,既分布于基因区也位于基因间区,与73482个SNP位点的分布高度一致(R=0.997),多态信息量平均为0.43(0.33~0.67)。进一步以14125个SNP位点信息为依据,计算57个油橄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并与基于全部位点(73482个SNPs)信息获得的对应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作比较,结果显示两者呈极显著的相关性(R=0.9),表明这些SNP位点具有多态性好、代表性广、可靠性高的特点,可作为油橄榄的核心SNP位点,适用于油橄榄品种鉴定、种质评价、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本研究对核心SNP位点在油橄榄品种鉴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至少需要11个核心SNP位点组合才能实现对57个油橄榄品种的完全区分。  相似文献   
5.
6.
一个棉花液泡转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纤维正常发育需要大量的蔗糖供应。转化酶是生物体内蔗糖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 对转化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复杂的棉纤维发育分子机制, 并为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优良的基因资源。本研究以棉纤维突变体im和遗传标准系TM-1纤维发育中显著差异表达的EST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Y196825)为探针, 通过电子克隆方法, 结合cDNA及基因组全长基因PCR扩增、测序验证, 克隆到一个棉花液泡转化酶基因GhVacInv2a (GenBank登录号为KF305322)。该基因ORF全长1857 bp, 编码618个氨基酸, 与已登录的陆地棉GhVacInv2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FJ864677)序列一致性为99%(E=0)。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 GhVacInv2a在二倍体棉种非洲棉和雷蒙德氏棉中含1个拷贝, 在四倍体陆地棉和海岛棉中存在2个拷贝, 其中GhVacInv2a和GhVacInv2分属于A、D亚组同源基因。该同源基因含7个外显子, 6个内含子。Q-PCR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花药中表达量最高, 在快速伸长的纤维组织中优势表达。在13~19 DPA的纤维中, 其在TM-1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地高于im突变体。开发SNP标记, 将GhVacInv2a基因定位在异源四倍体棉花第3染色体上。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显示, GhVacInv2a与纤维强度存在显著相关(P=0.0087), 表明GhVacInv2a在棉花纤维品质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7.
朱国忠  张芳  付洁  李乐晨  牛二利  郭旺珍 《作物学报》2018,44(11):1631-1639
利用全基因组SNP信息, 筛选陆地棉品种特异的核心SNP位点组合, 可为陆地棉品种身份鉴定提供准确高效的检测手段。本研究利用棉花CottonSNP80K芯片对326份不同来源的陆地棉种质进行SNP分型。以南京农业大学陆地棉TM-1基因组Gossypium hirsutum (AD1) genome NBI v1.1版本为参考序列, 对SNP位点进行注释。结果表明, 93.85% (72 990/77 774)的位点检出率超过99%, 61 595 (79.20%)个SNP位点具有多态性, 其中76.32% (47 009)的位点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大于0.1。基于位点检出率大于0.99、位点具多态性、MAF大于0.2、杂合率小于0.05、每条染色体的SNP密度为400 kb/SNP左右等要求, 最终获得4857个覆盖全基因组的高质量核心SNP位点组合。这些核心SNP位点组合平均检出率接近100%; 平均MAF值为0.34; 平均杂合率为0.02; 99%以上的陆地棉材料均能够被准确鉴定。统计分析表明利用核心SNP位点组合与CottonSNP80K的鉴定结果呈极显著相关。本研究提供了包含4857个SNP位点, 适于陆地棉品种指纹图谱绘制的核心SNP位点组合, 可实现陆地棉品种身份鉴定和品种确权。  相似文献   
8.
选择适宜在酸性土壤种植的嫁接组合是油橄榄Olea europaea在我国南方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对15个油橄榄品种进行了耐酸性评价,并以耐酸性和生根力强的品种为砧木筛选成活率高的嫁接组合。结果显示,‘峥云’和‘中榄’在酸胁迫下根部生长(水培)、成活率、苗高生长量(盆栽)俱佳,扦插生根率高;以‘峥云’和‘中榄’为砧木分别嫁接6个油橄榄品种接穗,发现‘费切罗’和‘豆果’以‘峥云’为砧木、‘塔吉’‘佛选’和‘尼Ⅰ’以‘中榄’为砧木、‘佛奥’以‘峥云’或‘中榄’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较高,适宜在我国南方红壤区推广栽植。进一步研究显示,以‘峥云’和‘中榄’为砧木嫁接后,接穗高度、叶长、叶宽及节间距减小,且以‘中榄’嫁接后减小幅度更大。‘佛选’/‘中榄’、‘豆果’/‘中榄’和‘尼Ⅰ’/‘中榄’3个组合的嫁接苗接穗上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水分利用率提高。本研究为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发展油橄榄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油橄榄品种的结实特性,可为园区建设和肥水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3个油橄榄品种豆果(Arbequina)、柯基(Koroneiki)和尼Ⅰ(NikitskiiⅠ)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其自花授粉、自然授粉和人工定向授粉3种方式的坐果率变化。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分别在5月18日和6月7日观察到有2次较大幅度的落果现象,之后落果趋于稳定。截至9月18日,豆果、柯基和尼Ⅰ的自花坐果率分别为0.57%、0.94%和3.12%,自然坐果率分别为2.35%、5.35%和3.33%,豆果×柯基、豆果×尼Ⅰ、柯基×豆果、柯基×尼Ⅰ、尼Ⅰ×豆果和尼Ⅰ×柯基等6个人工授粉坐果率分别为1.53%、1.45%、1.91%、0.69%、3.18%和3.76%。自然授粉和人工授粉坐果率(个别组合除外)较自花授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异花授粉对提高油橄榄坐果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在3个品种的推广过程中,豆果和柯基2个品种不宜单品种种植,应配置适宜的授粉品种,尼Ⅰ可以单一品种种植。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油橄榄落果规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