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东升  牛玉萍 《饲料工业》1998,19(12):17-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依市场供求关系而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畜产品以流通为前提,以取得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要为目的。畜牧生产企业已走上了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完全放开、产销直接见面,为生产适销对路畜产品而激烈竞争的道路。在买...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滴灌模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45为材料,自初花至吐絮设置常规滴灌(I500)和有限滴灌(I425) 2种处理,每种滴灌模式下设低(D12)、中(D24)和高(D36)3个种植密度,分析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生长率(CGR)、棉铃生长率(BGR)、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等变化。结果表明,与I500相比,I425将LAI到达顶峰的时间推迟至盛铃期并延缓了盛铃期以后的叶片衰老,显著提高了盛花期至吐絮期NAR,在不显著降低籽棉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IWUE。在I500条件下,LAI、CGR、BGR、NAR、总生物量(TDW)、铃生物量(BDW)、总铃数(BN)、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质量的比例(RVR)均以D24较高,D12最低;I425条件下,上述参数均以D36最高。籽棉产量以I500D24、I425D36较高,IWUE则以I425D36较高。相关分析表明,籽棉产量和IWUE与BN、RVR呈显著正相关,IWUE与NAR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盛花期至盛铃期较快的群体生长速率、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以及较多的干物质持续向棉铃的供应,是I425D36提高产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不同滴灌模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滴灌模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光截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干旱区棉花高产节水的途径和技术措施.[方法]选用新陆早45号为试验材料,设有限滴灌(I425,滴灌量425 mm)和常规滴灌(I500,滴灌量500 mm)滴灌模式,每种滴灌模式下设3个种植密度:低密度(D12,12×104株/hm2)、中密度(D24,24×104株/hm2)、高密度(D36,36×104株/hm2).测定不同生育期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簇倾角(MTA)、冠层开度(DIFN)、光截获、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指标.[结果]与常规滴灌模式相比,有限滴灌模式减缓了盛蕾至初花期株高增长速度,保持盛铃后期至吐絮期较高的LAI,增加了MTA和DIFN,进而显著提高了冠层中、下部的光吸收率,在不显著降低籽棉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WUE.常规滴灌条件下,LAI、MTA、冠层总光吸收率(LIR)以中密度处理较高;有限滴灌条件下,上述参数均以高密度处理最高.常规滴灌中密度处理、有限滴灌高密度处理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铃数,最终获得了较高的籽棉产量;WUE则以有限滴灌高密度处理较高.[结论]在保持较高叶面积指数条件下,通过调节叶倾角,保证冠层中、下部较高的光吸收率,提高冠层总光吸收率,是有限滴灌高密度种植模式实现棉花高产节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息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信息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使社会信息传播具有良好的教育性,必须通过学校思想教育以启发学生的心灵去感知其教育性,分辨出现实社会信息的良莠。该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所接触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和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大学生和如可摄取、加工、处理、内化社会信息,提出教育对教育对象应采取的有效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实现环境美、乡 风美。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尊重自然原则、适度原则、节约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近几年通过当地政府的重 视与积极的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生活垃圾处置不当、生态环境恶化、农民生态伦理意识薄弱 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优化人居环境,推广生态产业、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实现 乡村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