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昆虫重组杆状病毒获得技术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昆虫重组病毒获得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生产应用上的改进,展望了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家蚕蛾溶茧酶分泌器官及蛾吐出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蚕蛾溶茧酶可能来源于下颚、嗉囊和中肠,嗉囊是否具有分泌溶茧酶的能力至今缺乏直接的证据。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家蚕蛾下颚、嗉囊和中肠的组织结构,发现嗉囊不具备分泌器官的形态特征,是由薄的膜围成的囊状结构,没有观察到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物;而下颚和中肠具有分泌细胞,存在大量的分泌物质。对蛾吐出液进行酶活性检测,发现蛾吐出液除具有酯酶活力外,还具有纤溶酶活力。分别对下颚、嗉囊和中肠的组织蛋白作酯酶活力和纤溶酶活力测定,发现嗉囊组织蛋白不具有这两种酶活力,而下颚和中肠的组织蛋白具有较强的酯酶和纤溶酶活力。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家蚕蛾溶茧酶的来源不是嗉囊,溶茧酶可能来源于下颚和中肠。  相似文献   
3.
昆虫杆状病毒具有相对狭窄的宿主域.虽然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两者DNA序列的同源性在95%左右,但AcMNPV不能在家蚕细胞中很好的复制,对家蚕幼虫不具有致病能力,但其基因组中个别基因可在被接种该病毒的家蚕幼虫体内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对共感染的优势病毒BmNPV复制所需原料蛋白及转录因子形成竞争,进而抑制BmNPV在家蚕幼虫体内的复制表达.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刻芽技术中切口的长度、深度及切口与所刻芽之间的距离对芽发育的影响。切口的长度与芽距为 2∶1时 ,刻芽效果较好 ;切口的长度每增加 10~ 15mm ,切口的深度应相应地减少一个水平 ;芽距每增加 5mm左右 ,切口深度也应增加一个水平。按切口长度为 2 0mm ,芽距为 10mm ,切口深度为轻伤木质部刻芽 ,当年夏秋季产叶量提高 36 9% ,全年产叶量提高 2 4 5 % ,第 2年春季产叶量提高 8 7%。  相似文献   
5.
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含有多个羟基的酚类植物成分的总称,不仅对人体具有预防疾病、改善健康的作用,而且在动物养殖中对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多酚对人体、动物肠道酶活性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从植物多酚对机体肠道内源酶和外源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建立快速实用的蟾衣基原分子鉴定方法,本研究以新鲜蟾衣为材料,显微观察浸润后蟾衣的外部形态特征,并以两栖纲蟾蜍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基因的内部间隔序列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蟾衣的基原动物进行分子鉴定。经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本研究蟾衣药材的外部形态与中华大蟾蜍相似,其mtCOⅠ条形码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中华大蟾蜍序列相似度在99%以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和中华大蟾蜍聚在一个分支上。本研究首次应用分子鉴定的方法对蟾衣进行鉴定,建立了实用有效的蟾衣分子鉴定的方法,突破了蟾衣鉴定的难关,保证了中药蟾衣在中医临床上的安全用药,为名贵中药材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工饲料组成对BmNPV-Bm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家蚕杆状病毒—家蚕 (BmNPV Bm)表达系统的表达活性 ,通过改变人工饲料中桑叶粉、大豆粉、玉米粉和水分的添加量 ,探讨了人工饲料的营养组成对BmNPV Bm表达系统外源植酸酶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在大豆粉含量相同的条件下 ,植酸酶基因表达活性随桑叶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桑叶粉含量为 10 %时表达量最高 ;在桑叶粉含量相同的情况下 ,大豆粉含量为 35 %时表达量最高 ;饲料含水量以添加干物重的 1 9倍时表达量最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活性与蚕体重的生长表现出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昆虫激素与杆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提高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外源基因表达量是一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昆虫激素对杆状病毒寄主蛋白质合成的调控作用,杆状病毒基因组内egt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表达,并综述了昆虫激素与杆状病毒之间的相互影响,以现有试验结果为依据,提出了利用外源昆虫激素提高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