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苹果树夏季绿枝腹接效果好苹果树高接换头,除春季外,也可在夏季利用绿枝进行腹接。即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梢变成木质化时,首先从新、优品种树上采取当年生接穗,剪去叶片,用湿布包好放至阴凉处备用。嫁接时,将接穗剪成2~3个饱满芽的枝段,下端削一刀口长3c...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国内市场看,自1994年以后,由于市场中优质米受欢迎,劣质稻米出现了压库现象;从国际市场看,虽然我国稻米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米质较差,出口数量甚少。由此可见,稻米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由稻米生产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的严重障碍。因此,优质米生产已成为我国稻米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稻米品质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5.
施氮量对津原E28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津原E2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该品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结实率降低,粒长、宽、厚降低,但当施氮量达到240 kg/hm2以后,各处理组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食味值下降,直链淀粉含量、碘蓝值和透过率变化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淀粉RVA图谱分析显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均逐渐下降,且差异显著,崩解值和消减值也逐渐下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科技创新、聚集、转化、释放和驱动能力建设的核心。科研管理部门在职能建设中存在着管理方式陈旧、科研教学衔接不畅、统调能力薄弱、主导能力不强等问题。科研管理部门需转变职能,协调指导科研项目,成为科技研发的组织者;全面引导科研方向,成为科技研发的领路者;大力推进成果转化,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成为对外交流的平台和纽带。  相似文献   
7.
中日水稻品种食味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天津主栽品种和日本水稻品种的食味特性进行比较表明,感官鉴定综合评价的平均值,天津品种(-0.42)低于日本品种(-0.05)。两品种群的理化特性值不存在显著差异,天津品种津稻779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最高粘度值都接近日本优良食味品种koshihikari和kinuhikari的水平。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评价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最高粘度之间呈极显著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最高粘度对综合评价的贡献率为8∶7∶5。  相似文献   
8.
适度环剥是促使幼旺村早期结果的主要措施之一。以往人们多采用随剥随包扎剥口或只剥不包剥口  相似文献   
9.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rker-assisted selection)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新技术,它可以从分子水平上快速准确地分析个体的遗传组成,从而实现对基因型的直接选择,进行分子育种.目前,MAS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基因聚合(Gene pyramiding)、基因渗入(Gene transgression)、根据育种计划构建基因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DNA片段存在于高世代水稻变异系进一步的分子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粒野生稻(O. minuta) DNA导入水稻保持系V20B,第1代(D1)获得变异株,经过连续16代繁育,选出了完全稳定遗传的新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野威A”/“野威B”。本试验旨在从分子水平上证明野生稻DNA转移整合进栽培稻“野威B”基因组中,并能稳定遗传。【方法】通过RAPD分析、RAPD扩增特异条带测序分析及AFLP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远缘资源基因组DNA导入栽培稻的高世代变异系的基因组整合了远缘基因组片段。【结果】对供体(小粒野生稻)、变异系(野威B)和受体(V20B)进行RAPD分析发现,变异系含有供体存在而受体不存在的“特异带”,在此基础上,对“特异带”,DNA片段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 发现RAPD引物OPG-11在变异系与供体中扩增出的1对“特异带”DNA片段的长度均为975 bp, 二者间存在97%的同源性,有29个碱基的差异,碱基突变包括转换、颠换、插入及缺失4种类型;同时,AFLP分析表明:高世代(第16代)变异系“野威B”与受体(V20B)存在大量遗传多态性,并含有供体特异AFLP标记。【结论】证明了野生稻DNA向栽培稻的转移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