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土壤养分通常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性,且变异规律随土壤类型和养分的变化而变化。对黑龙江省密山市长期试验点的草甸白浆土通过经典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0~20cm和20~40cm两层土壤有效磷的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经典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草甸白浆土有效磷具有中等至较强程度的变异。地统计学结果表明草甸白浆土有效磷最大相关距离在85m左右,两层土壤的块金方差/基台值分别为47.63%和34.87%具有中等至较强程度的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在白浆土上对草木樨进行了三年(1984—1986)磷肥试验。以亩施N素1kg作底肥,设每亩施磷肥(以P_2O_5计)0、1、3、6、9kg各处理组。施磷各处理组三年平均增产分别为13.7、33.7、41.0和45.0%,均达到极显著(α=0.01)水准。草木樨的品质也随施磷(P_2O_5)量的变化而变化。草木樨各处理组的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11.3%、19.3%、8.7%和8.0%。经回归和相关分析,草木樨产量(鲜重与干重)和品质的磷肥效应函数方程分别为 y鲜=1125.7+133.74x-9.11x~2; y干=270.06+32.12x-2.19x~2; y蛋白=15.078+1.733x-0.255x~2。相关皆极显著,|r|>r_(0.01)。根据草木樨干草和磷肥的价格比值,核算出最佳经济施磷(P_2O_5)量为每亩3.36kg;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施磷(P_2O_5)量为每亩3.4kg。在当前价格条件下,两者巧合。按P_2O_5每亩3kg将磷肥分层施用(1/3作种肥,2/3施于15~20cm深处),可促使草木樨根系密集层下移,根瘤增加,有利于改良土壤,绿色体产量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在三江平原潜育土上,进行了一年的土温和气温的日观测,经过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的解析,探讨了土温和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就土温的变化滞后于气温进行了定量化描述。  相似文献   
5.
盆栽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硅酸盐菌剂对土壤钾的释放、大豆对钾的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田间小区试验硅酸盐菌剂22.5kg/hm^2用量大豆增产效果较好,比不施硅酸盐菌剂增产8.0%,硅酸盐菌剂配合肥料钾增产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元二次回归分析,建立了用电磁波测定壤土水分的数学模型。用电磁波四种不同衰减幅度来测定同一壤土水分所建立的四个数学模型,经显著性险验,均达极显著水平,用四个数学模型所测的壤土水分的残差均不超过±1.6。  相似文献   
7.
在草甸白浆土上对草木樨、秣食豆、黑麦草根茬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5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强大的绿肥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后作物产量。以5年粮豆总产量计,粮草轮作的产量较之粮豆轮作相等或略低。但在粮草轮作中,绿肥地多收鲜草(饲料)1350~1500kg/亩,总效益高于粮豆轮作。在绿肥全部翻压作肥料同只以绿肥根茬还田的对比中。后者的效益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8.
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上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红丰11等四个大豆品种吸收利用氮、磷、钾养分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红丰11养分吸收量最多,表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上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红丰11等四个大豆品种吸收利用氮、磷、钾养分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红丰11养分吸收量最多,表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