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黑龙江地区生产低焦油烟叶提供科学依据,以龙江911烤烟为试验材料,采用氮、钾2因素3水平的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低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氮钾施用量与烤烟焦油释放量以及焦油与部分物理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施N 22.5kg/hm2+K2O 135kg/hm2时,烤烟中部叶的焦油释放量最低,为20.9mg/支,其经济性状与传统施肥处理(N 33.75kg/hm2+K2O 90kg/hm2)的差异不显著。2)施氮量为33.75kg/hm2和45kg/hm2时,烤烟中部叶焦油释放量随施钾量增加而降低;施K2O量为45kg/hm2和90kg/hm2时,随施氮量的增加烤烟中部叶的焦油释放量呈下降趋势。3)烤烟中部叶的焦油释放量与叶厚和叶质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含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小白菜次生代谢物质对小菜蛾行为的调节作用,采用热回流法提取小白菜中不同极性物质,利用Y-型嗅觉仪评价这些物质对小菜蛾雌虫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提取物中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显示:小白菜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小菜蛾雌虫行为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低极性物质在高浓度时有引诱效果,高极...  相似文献   
3.
陇南植烟土壤交换性镁与烟叶中镁含量特征及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肃陇南地区植烟土壤中交换性镁和烤烟烟叶中镁的含量特征,在陇南烟区点对点采集土壤和烟叶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陇南地区植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适中占72.4%,含量丰富占27.6%,总体处于适中~丰富水平,交换性镁含量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和东南部向中部逐渐增加;尽管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丰富,但烟叶中镁含量不足,明显缺乏占2.74%,轻度缺镁占83.56%,在正常范围内仅占13.70%,总体含量偏低;烟叶中的镁与土壤交换性镁、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钙镁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交换性钙镁比偏高,钙镁吸收的拮抗作用,可能为烟叶镁含量偏低的重要原因;采取平衡施肥技术,协调土壤中交换性钙镁比,适当增施有机肥以及追施镁肥是解决陇南烤烟烟叶含量偏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输电线路覆冰是我国电力系统中影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容易导致输电线路和杆塔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遭受破坏,从而导致电网面临大面积停电的恶劣后果。北京电网输电线路防覆冰工作长期存在“覆冰前难以预测、覆冰时难以监测、覆冰后难以抢修”的突出问题。基于以上原因,仅仅依靠传统的覆冰预测监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文章研究了输电线路覆冰监测、预测、融冰3项新技术在北京冬奥保电中的应用,以满足电网冰情预警、覆冰实时监测、故障定位、运维抢修等诸多工作的实际需要,助力冬奥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5.
不同留叶数对烤烟化学成分及焦油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完善牡丹江地区低焦油烟叶生产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探究不同留叶数对烤烟化学成分及焦油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看留叶数的增加,焦油释放量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留16片叶降焦效果最好,为18.67mg/支,明显低于其他处理;随着留叶数的增加,总糖、纤维素、糖碱比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烟碱、总氮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氧化钾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焦油释放量与总糖、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和-0.85,与烟碱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经回归和通径分析,纤维素是影响焦油释放量的重要因素,对焦油释放量有较大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牡丹江地区,烟株留16片叶烟叶的焦油释放量最低,留叶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降低焦油释放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耕地资源与建设项目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建设项目总规模中耕地占用比例上限的确定方法,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耕地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和建设项目样本数据,构建耕地密度作为指标,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地貌分区和统计参数对比方法,研究陕西省耕地密集程度分区方法,确定交通、能源、水利类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总规模中的耕地占用比例上限。 [结果] 采用地貌分区和行政单元修订相结合的方法,以80%累计频率取值作为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的上限,将全省分为3个耕地密集程度区:陕北黄土高原耕地密集区、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耕地密集区和其他区域(耕地非密集区),确定线性项目和面状项目在3个分区中的耕地占用比例上限分别为26%,42%,20%以及45%,80%,27%。建设项目总规模中的耕地占用比例在耕地密集区明显高于非密集区,呈现出耕地密度越大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越高的变化规律。 [结论] 通过确定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上限阈值,可使各类项目的耕地节约率达1.2%~17.9%,在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能够控制13.9%~22.5%的建设项目过度占用耕地,达到有效保护耕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缺氮对玉米自交系B73组蛋白修饰酶的影响,分析组蛋白修饰如何对玉米发育过程中土壤氮浓度的波动进行微调适应不同的氮浓度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吐丝后1~2周,缺氮雌穗的穗长和干重分别降低16.2%~19.7%和35.6%~44.4%,氮浓度在吐丝后第二周降低13.3%。利用qRT-PCR技术,对玉米苗期以及雌穗形成关键时期的组蛋白乙酰化酶(GCN5和HAT-B)和去乙酰化酶基因(HD1bHD2HDA101HDA102HDA106HDA108)的表达进行分析,苗期缺氮8 d,除HAT-B基因外,其余7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急剧上升;缺氮36 h,HAT-B、HDA101、HD1bHD2基因的表达量增加;缺氮处理2 d,基因HDA106HDA108的表达水平下调。吐丝期雌穗,除HAT-B、HD1bHD2基因外,其余5个基因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在吐丝期前1周,缺氮导致HDA101HDA106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基因HD1bHD2在吐丝期后第二周表达水平则明显下调。缺氮胁迫使ZmHATs和ZmHDACs的表达可能存在协同性、功能分化性、时空摆动性以及通过不同途径调控植物对缺氮胁迫的响应等特征,说明ZmHATs和ZmHDACs在玉米缺氮胁迫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