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42篇
  1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肥与精量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旱地小麦秸秆还田量与氮肥的施用量,在青岛农业大学胶州试验站设不同的秸秆还田量与氮肥处理。研究了精量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N肥处理相比较,适量的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冬小麦叶绿素SPAD值,延缓旗叶衰老,改善旗叶光合性能,提高小麦千粒质量,但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在同一秸秆还田下高水平氮比低水平氮处理的冬小麦旗叶衰老速度要慢、光合时间更长、产量也明显增多。在施氮225 kg/hm2(N2)下秸秆还田9 000 kg/hm2(J3)比其余处理可明显延缓旗叶衰老、提高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提高蒸腾速率,增加千粒质量。在该地区最具优势的氮肥与秸秆还田量是N2J3处理。  相似文献   
2.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处理: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覆盖免耕(NT2)、还田深松免耕(NTS),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返青后,保护性耕作0~20 cm土壤容重低于传统处理,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高于传统处理,但20~40 cm土壤养分各项指标除NTS表现与0~20 cm相同趋势外,NT1和NT2有减小趋势。保护性耕作最终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但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m2,产量表现:NTS>CT>NT2>NT1。表明,土壤深松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能有效改善和提高土壤耕层和耕层以下土壤理化性状,发挥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花生间作大葱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肥料试验,探索花生间作大葱条件下氮磷钾配施效应,经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花生间作大葱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大葱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大葱的产量升高,各施肥处理产量比不施肥处理增产5.50%~82.00%;同时,氮磷钾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各施肥处理产量较不施肥处理增产22.83%~48.73%,氮磷钾3种肥料对花生产量的效应函数拟合性较好。综合3类7种肥料效应函数,在花生间作大葱条件下高产推荐施肥量为:N 157.2kg/hm2、P2O5143.1kg/hm2、K2O 125.8kg/hm2,肥料用量比例为N:P2O5:K2O是1.25:1.14:1。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干旱锻炼对小麦幼苗期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设置对照处理和干旱锻炼处理,在一心一叶时用PEG6000营养液进行干旱锻炼,之后恢复霍格兰氏全营养液,在三叶一心时分别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观测幼叶中与抗氧化特性相关物质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随干旱程度及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片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不同程度的减小,MDA、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干旱锻炼后叶片SOD、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及降低程度较小,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程度较大,MDA升高程度较小;不同干旱程度下,25%PEG6000胁迫下干旱锻炼小麦的抗氧化能力较35%PEG6000胁迫下较高.由此说明,小麦经过一定浓度的干旱锻炼能够明显增强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幼苗期的生长,也为小麦的抗逆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大田旱种和雾培条件下测其根系性状和叶片水势等。结果表明,在2种栽培条件下水、陆稻的根长、根数、根基粗、根中粗和根体积等性状相关显著;水、陆稻不同的品种间根系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陆稻品种的根比水稻品种的长、根的基部粗。陆稻品种的叶 片水势比水稻高,并且与根长、根基粗相关显著;水陆稻幼苗4叶期根基粗和灌浆期的根基粗相关极显著。因此水、陆稻苗期根基粗可以作苗期初步鉴定抗旱性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6.
水、旱稻千粒重和产量QTL效应的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验证水稻和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定位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表型效应。【方法】(1)利用水、旱稻杂交、回交所产生的BC1、F2 3个分离群体对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定位到的千粒重、单株产量的QTL效应进行选择验证。(2)依据千粒重、单株产量QTL两侧的分子标记按双标记、单标记进行选择验证。【结果】(1)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在不同群体、不同的遗传背景中的遗传稳定,表型效应明显。旱田种植条件下,2个回交群体和自交育种群体携带有千粒重QTL tgw6.1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tgw6.1有利等位基因个体的均值差为3.18~3.62 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型效应为13.94%~18.15%;携带有单株产量QTL yp6.1有利等位基因的个体与没有携带yp6.1有利等位基因个体的单株产量均值差为5.04~8.18 g,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型效应为34.89%~58.88%。(2)QTL标记区间较大(如本研究中的标记区间,13.5 cM)时,利用双标记选择更为可靠;标记与QTL距离较小(如本研究中的RM527,1.5 cM)时,利用靠近QTL的单侧标记进行选择也可以获得较好效果。此外,本文还就QTL定位中的一因多效现象及MAS对数量性状选择的有效性等进行了讨论。【结论】利用QTL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抗旱等复杂性状的选择效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旱地秸秆还田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旱地设置旋耕( CK)、旋耕还田( RS)、免耕还田( NS)、深松还田( SS)和深耕还田( DS)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秸秆还田对土壤及水分环境的改变,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总效应为秸秆还田大于不还田。不同的秸秆还田模式光合特性表现为SS>NS>DS>RS,秸秆还田尤其减缓了灌浆中后期叶绿素的降解。秸秆还田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小麦出苗率,SS处理和NS处理出苗率最低,分别比CK低21.25%和16.5%,穗数较低,但由于光合能力较强,千粒质量最高,穗粒数也高于其他处理,SS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还田处理,综合本试验结果,在旱地推荐深松还田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光热资源利用率低,种植结构单一,中轻度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秸秆还田的中轻度盐碱地冬小麦-夏谷子轮作高产栽培模式。通过小麦、谷子秸秆全量还田的方式提高盐碱地有机质含量;通过耐盐碱小麦品种和沟播的栽培方式,改善了盐碱地小麦群体不足和后期早衰的问题;适宜早熟杂交谷子品种宽泛的适播期,可以抢墒播种或雨后播种,减少了谷子播前造墒对灌溉淡水的依赖。综合技术对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的光热资源,改良盐碱地和丰富当地种植结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旱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的花培DH群体的116个株系为作图群体,采用混合线性模型QTL定位方法,在水、旱2个土壤水分环境下对粒长(GL)、粒宽(GB)、长宽比(LWR)和垩白率(C)4项外观品质性状和糙米率(BR)、精米率(MR)、整精米率(HR)3项碾磨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及QTL与环境互作分析。在水、旱2种条件下对DH群体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差异不显著,而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垩白率差异极显著。外观品质性状在水、旱栽培条件下变化较大,即在旱种环境下稻米粒形变小(粒长、粒宽减小)、变细(长宽比增大)垩白率大幅度下降。碾磨品质性状在双亲间均有差异,其中整精米率差异较大;且在两种土壤水分环境条件下均有变化,即在旱栽条件下两亲本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均降低,IRAT109分别减少了5.8%和5.5%,越富分别减少了11.7%和11.5%。共检测到11个加性效应QTL与稻米外观和碾磨品质性状7项指标有关,分别位于第1、3、5、6、7、10、11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在3.15~21.42%之间,位于第1、7 染色体上2个控制整精米率的QTL存在显著环境互作,单个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9.59%和13.58%。在第1染色体RM295标记附近同时检测到5个QTL,Qgc1a 、Qgc1b 、Qlwr1、QMr1b和QHr1,分别控制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且该QTLs簇在2个环境下能稳定地被检测到。同时,还检测到10对上位性QTLs,所有上位性QTL都发生在不同染色体之间,其中,控制整精米率的4对QTL与土壤水分环境显著互作,其环境互作贡献率分别为14.29%、12.28%、10.56%和13.47%。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的6个加性QTL(Qgc1a、Qgc1b、Qgc5、Qgw6、Qlwr1、Qlwr10)与环境之间互作较小,在品质育种中可利用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而对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大的整精米率、垩白率应在特定环境(如土壤缺水条件)下进行选择,在特定水分胁迫条件选择目标亲本,并将抗旱基因导入该亲本方可选到品质较优的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肥料对盐碱地小麦花后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4种施肥处理,进行盐碱地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旗叶生理特性的研究,进而确定盐碱地小麦的合理施肥配方。结果表明,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各处理旗叶中的丙二醛(MDA)及游离脯氨酸(FP)含量均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相较于其他3种处理,T3的MDA含量增长速度较慢且积累量较少,游离脯氨酸含量增长迅速且积累量较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T3有较高的SOD、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T3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从衰老特性及产量来看,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混施(T3)是盐碱地较为合理的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