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不同花生品种侧枝发育动态与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一级侧枝发育具有不均衡性。第一、二对侧枝出现早,伸长快,其他一级侧枝出现晚,伸长慢。86036-26-1第一、二对侧枝发育相对较早,而其他一级侧枝发育较晚;海花1号和豫花1号第一、二对发育相对较晚,而其他一级发育较快;豫花7号和鲁花9号居中。海花1号一级侧枝及第一对侧枝的二级侧枝数最多,86036-26-1的一级侧枝数及第一对侧枝的二级侧枝数量少。在花针期之前第一对侧枝的伸长与主茎基本同步;花针期之后,第一对侧枝伸长速度超过主茎。86036-26-1的一级侧枝长及株高居首位。86036-26-1第一、二对侧枝饱果率,产量居第一,豫花7号居第二。海花1号虽然荚果数较多,但第一、二对侧枝孢果率较低,产量也较低;鲁花9号居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花生优质育种的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简述了花生的主要化学成份及其品质评价标准,综述了优质花生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对品质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对花生优质育种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解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花生种子萌发规律,对不同贮藏条件做出评价,并为花生种子贮藏条件及种子萌发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大果(豫花9326)和小果(远杂9102)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真空、低温和室温3种贮藏方式贮藏1年,以当年收获的种子为对照,测定供试种子的初始含水量、重量及体积。对不同处理种子的活力及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条件,影响了种子萌发能力及生理特性;相比当年种子,不同贮藏方式均影响了种子的吸水能力,不同程度的降低了发芽能力;当年种子的发芽势为23.12%~25%、发芽率为98.37%~100%、发芽指数为13.93~14.28,表现出很强的萌发能力;真空贮藏1年的种子发芽指数为6.07~6.78,低温贮藏发芽指数为12.14~13.57,室温贮藏发芽指数为1.78左右;相比当年种子,室温贮藏、低温贮藏、真空贮藏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增加99.18%、31.50%、54.78%; MDA含量增加36.22%、81.94%、169.02%;经过不同方式贮藏后,2品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室温贮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较当年收获的种子下降了57.35%、30.47%;低温贮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了28.67%、16.94%,降幅较小;不同品种比较,小果品种的耐贮性要好于大果品种。不同贮藏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花生种子的生理活性和萌发能力,3种贮藏方式比较,低温贮藏条件对种子活力及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较好的贮藏效果。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在花生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 ,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其品质改良一直是花生育种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在采用常规育种的同时 ,生物技术在花生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发展较快 ,它对于促进作物遗传育种的发展、提高育种效率、拓展育种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快速选育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笔者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标记及遗传转化等在花生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1 组织培养技术1 .1 胚培养胚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发展最早的技术 ,主要用于远缘杂交时培养杂种幼胚以克服因胚乳发育不良而…  相似文献   
7.
花生壳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生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花生壳作为其副产物占花生产量的30%左右,花生壳含有多种矿物质及功能成分,在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功能性产品开发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目前由于研究技术受限及研究工艺落后,花生壳大部分仍用作饲料和肥料,附加值与利用率低。文章对花生壳的组成成分及其在农业、食品、医药、环保、化工及建筑方面的重要应用及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及分析。认为深入开发花生壳是未来花生壳利用的重要方向,今后应以工艺优化及技术提升为主,将目前实验室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大规模生产,真正实现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花生品质性状优势组合的选育效率,以5个花生材料为亲本,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分析花生籽仁中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等10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豫花132(W191)的粗脂肪、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含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冀花甜1号(JT1)的蔗糖和粗蛋白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而高油酸品种WT08-0937(DF15)的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最大。遗传协方差Wr对阵列方差Vr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山嵛酸这7个性状基本适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它们的遗传主要是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且表现部分显性。对所有子代的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Dim1和Dim2的累计贡献率达88.6%,结果显示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和蔗糖含量呈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相关性较弱。本研究为花生育种中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Tai(1975)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值,V1,V2,V3三参数,测定麦套花生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用Shukla(1972)的稳定性参数δ^2i及EberhartandRussell(1996)的bi和s^2di二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开44-22和濮花7号外,其余品种均具有平均稳定性,已审定豫花7号,豫花8号的两品种对百果重的反应较敏感,推广中应在栽培措施上发挥要的增产  相似文献   
10.
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AA)和A. ipaensis(BB)是花生栽培种最可能的二倍体祖先种,而其合成的四倍体是研究花生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利用A. duranensis系(PI 497262)和A. ipaensis(PI 468322),通过杂交、组织培养、寡核苷酸探针染色荧光原位杂交(OS FISH)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创制和鉴定了一个新的种间杂种W1824,进一步对其花粉育性、减数分裂行为和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发现W1824花粉高度不育,染色体平均构型为0.5 III + 3.5 II + 11.5 I,主茎高、侧枝长和叶面积均表现出超亲优势。表明PI 497262和PI 468322具有较高的杂交亲和性,暗示由上述两个系合成的四倍体花生可能具有显著高于亲本的生物产量和不稳定的染色体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