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种质扩增、组配群体、回交改良、物理诱变等育种手段,选育出了太育一号、太育三号等玉米自交系30份,通过人工接种,对矮花叶病的抗性进行了鉴定,得出高抗玉米自交系10份,抗病自交系4份,中抗自交系4份。结合血缘追踪发现,唐四平头系统的衍生系和P群种质中蕴含着抗矮花叶病基因,同时优质和感病基因存在连锁。这批材料的成功选育,为今后的玉米抗病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我国229份玉米杂交种的分析资料,研究了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同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它们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晋麦70(原名太原6211)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遗传所育成的抗旱节水型冬小麦新品种。2001年3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过程 1989年以远929为母本,本室系选的中间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其中远929为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与普通小麦杂交的后代,含  相似文献   
4.
叶片在玉米高产育种、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玉米叶片的生长进程、叶片的计数方法、叶片数与生育期关系、玉米可见叶与拔节期关系及高产育种的理想叶片类型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提高玉米育种工作效率和制定栽培管理规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抗病育种课题组多年研究结果,对玉米矮花叶病的主要病原、发病条件、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病毒株系、抗病资源、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玉米矮花叶病的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剂拌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丝黑穗病是玉米主要病害之一,采用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止该病的侵染,控制其为害。为了筛选对丝黑穗病防效好的拌种药剂,2010年对山西省市售的8种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种药剂拌种对玉米出苗基本没有影响,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效明显,降低了发病率,相对防效达到50.6%~86.9%,其中,以20%吡.福.戊唑的防治效果最好,丝黑穗病株率最低,为3.1%,相对防治效果为86.9%;其次为戊唑醇,病株率为3.7%,防治效果为84.4%。  相似文献   
7.
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晋阳5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10年冬以自选系N 107作母本、自育系H 240作父本杂交组配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17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全生育期≥10℃以上活动积温在2100℃左右的区域和山西省中部麦区复播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63000~67500株/hm2.  相似文献   
8.
晋麦 6 6是山西农科院作物遗传所育成的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 ,是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及全国北部冬麦区高产及超高产的理想品种 ,2 0 0 0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过程1 988年以土耳其材料 6 2 1 6 6为母本 ,太原2 5 1为父本进行杂交。其中 6 2 1 6 6具有抗倒伏、落黄好、对锈病免疫及烘烤品质好等特点 ;太原 2 5 1具有抗寒性强、多穗大粒、抗旱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育种策略是 ,选用生态类型差异大、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亲本 ,丰富杂种后代的遗传性 ,获得结合双亲优点的超亲…  相似文献   
9.
奥美95是四川同路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选系T8为母本、自选系T169为父本,于2013年冬季在海南组配育成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具有穗行数多、丰产性好、结实性好、脱水快、株型清秀、保绿性好、综合抗性好等优点,适宜在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区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 000~67 500株/hm~2。2019年10月通过东华北春播区绿色通道试验审定。  相似文献   
10.
对生玉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对生玉米的植物学形态特征、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对生玉米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