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每一种艺术都有每一种艺术的创作基点。每一种艺术创作基点,构成了每一种艺术特质。根艺创作似乎并不难,每一个稍许摆弄过树根的人,都会“创作”。然而论及根艺创作基点,大多语焉不详。原因,根艺创作迄今并未形成“硬性”规矩。只要是树根(有时甚至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瘤等),只要这树根被人们“摆弄”过一下(且不论如何“摆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根艺”。根艺“热”于此,也将“冷”于此。  相似文献   
2.
我不是预言家,但我象每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对于某种前景的判断。十余年来,我一直挚爱着树根艺术,我在挚爱中得到莫名的享受。我眼中的根艺前景如下: 一、“根艺热”将继续根艺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产物,它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自然的意蕴。人类愈是走向文明,失去的自然就愈多,对自然的关注就愈强烈。根艺使当代国人找到惜念自然的调节物。“根艺热”也源于根艺的意象平和、主题宽泛和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3.
我的眼前兀立着一只单腿劲挺的鹰(见右下图),它昂然回首,傲然睥睨,恰似一身正气的英雄面对人世。随着这件根艺品的创作结束,我也想到根艺创作与欣赏的视点问题。这一问题大致涉及三方面,即:第一视点——真似;第二视点——神似;第三视点——近似。真似即一件根艺品必须具有的第一前提。无真似即无根艺。所谓真似,当然指根艺品塑造的对象与自然界中具体对象的高度契合。这种契合,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但相互形态吻合是完全可以的。有经验  相似文献   
4.
好!贵刊(89年8期)发表了读者张卫致编者的短文——《忠言逆耳利于行》。好就好在贵刊纳百川、容细流,怜盆(景)、惜根(艺)、护花、爱卉,决意办好刊物的大家风范, 好就好在读者张卫耳聪目敏、一语道破“根艺天地”近年困顿的机密:仍滞留在“基础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先生曾有古今成大事者三种境界说。艺术如同人,也有自己的境界。我以为根艺有如下三种境界:类似、巧似、妙似。  相似文献   
6.
一种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根艺品欣赏中:大凡受青睐者常是组合物。我国较早的根艺品“孟襄王骑驴踏雪”和“王右军唤鹅”即属此类。当代发表于刊物的优秀作品,也以  相似文献   
7.
根艺,目前热衷于创新者甚多,然毕竟方兴未艾,其创作理论亟待完善、丰富。我作为爱好者,虽年逾古稀,仍愿为其发展为之尽力。我认为:任何一门艺术,因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都具有它本身的规定性,无视这种规定性,即无法掌握它、认识它、提高它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艺术强调品味。根艺的品味,窃以为取其错位性为佳。所谓“错位”,即根艺与生活原物之间的不对应性。这类不对应性,无论天然与有意,都闪现着根艺最含蓄动人、最幽远高深的“黄金点”。它如同音乐的休止,国画的留白,雕塑的残缺,令人咀咏不止,遐想不断。错位是根艺作者借以飞跃现实、走向理想的一条缝隙。  相似文献   
9.
古时的笑谈:丈母娘牙疼,有善人劝其灸女婿脚跟。原来善人不谙医术,错听“闾续”穴为“女婿”(谐音)了。至于找脚跟,想必彼处不致命。请看罗昌爱先生撰文《“根雕热”的隐忧》(《人民日报》87年3月14日第8版)曰:根雕爱好者“把眼睛盯在未成年的幼苗小树上”,“闯进绿化区非法砍伐”,“使人类宝  相似文献   
10.
我业余爱好树根艺术,一些年来在探索中,逐渐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就教大方,现不揣陋塞总结几点: ●取自然树根艺术贵在自然。作品的优劣高低,首先取决于自然形状的保存程度:一分雕琢、一分失败,一分凑合,也一分失败。即使一件树根艺术品雕琢或凑合到“天衣无缝”,它也不可避免留下俗气。为此,树根造型从寻根开始,就得珍惜原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