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杨蔚然  许雯婷  张金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981-10984
[目的]优化派间杂种黑白杨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黑白杨3种不同基因型组培苗叶片及茎段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基因型及外植体状态对其生根、侧芽生长及愈伤组织再生的影响。[结果]1/2MS+IBA0.4mg/L+NAA0.1mg/L对黑白杨的4号基因型是最优的生根培养基;MS+6-BA0.8mg/L+NAA0.2mg/L是诱导黑白杨茎段侧芽生长的最优培养基;MS+6-BA1.0mg/L+NAA0.1mg/L是诱导黑白杨叶片再生不定芽生成的最适培养基。[结论]建立了完整的黑白杨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外植体丛芽分化能力强而芽伸长不足。为探索分段培养过程中的柳杉不定芽诱导与增殖、伸长培养及生根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建立柳杉分段培养的高效组培快繁体系。  方法  以20年生柳杉优良无性系的当年生带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段培养的组培体系。柳杉外植体分段培养再生体系主要包括丛生芽诱导、伸长、生根及移栽等步骤。  结果  ①在3种基本培养基(MS、DCR和WPM)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6-苄氨基腺嘌呤(6-BA)、吲哚丁酸(IBA)及水解酪蛋白(CH),3个柳杉无性系均能诱导出不定芽,但诱导率存在显著差异,以WPM+1.00 mg·L?1 6-BA+0.10 mg·L?1 IBA中不定芽诱导率(100%)和增殖系数(9.13)最高。②高质量浓度激素培养基与低质量浓度激素培养基交替分段培养方式对柳杉无性系进行继代增殖培养,效果良好,有效枝条增长率可达到456.87%。③柳杉无性系离体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DCR+0.10 mg·L?1 IBA,且3个无性系生根率最高可达100%。④生根的无菌苗移栽至V(泥炭)∶V(蛭石)=1∶1的混合基质,经过15~20 d炼苗,成活率高达96.70%,繁殖潜能达3 865株·母株?1·a?1。  结论  柳杉分段培养的组培模式极大提高了柳杉组培再生效率,有助于柳杉优良品种的工业化育苗。图1表5参23  相似文献   
3.
涝害胁迫是限制牡丹种植、生长和高产的最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为了阐明牡丹在涝害胁迫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并开发了SSR标记。利用高通量测序对6个由涝害处理的幼苗和对照的mRNA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组装总共获得73 925个基因,创建了牡丹的初始参考转录组数据库。其中780个被鉴定为涝害早期反应基因,其中155个基因上调,625个基因下调。功能分析表明,参与转录因子信号调节、DNA复制、核糖体和嘧啶代谢的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在牡丹对涝害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些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出5 204个SSR标记。在这些标记中,二核苷酸重复占58.13%,三核苷酸重复占27.11%,四核苷酸重复占7.24%。在牡丹耐涝性状靶基因相关的功能注释基因中,发现了110对SSR标记引物,筛选出45对引物,其中12对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多态性SSR标记引物占引物总数的26.67%。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阐明牡丹的涝害反应机制,同时也为耐涝牡丹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京红久’忍冬(Lonicera×heckrottii’Gold Flame’)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优良藤本,被誉为“最帅的攀援植物”。本研究利用前期测定的‘京红久’忍冬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果,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微卫星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京红久’忍冬叶绿体基因组共有168个微卫星位点,相对丰度和相对密度分别为1 080.82 loci/Mb和10 280.69 loci/Mb,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regions, LSC)。在微卫星的碱基组成中,以单碱基微卫星为主(占总数的63.10%),其次是三碱基微卫星(占总数的29.17%),二碱基微卫星的数量最少(占总数的2.98%),未检测到五碱基重复序列和六碱基重复序列。同时,以A/T重复为主,占单碱基微卫星的61.90%。在微卫星重复次数中,单碱基微卫星位点序列的重复次数集中在8~17之间,三碱基微卫星的重复次数分布在4~5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卫星重复序列的数量与长度、相对丰度和相对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微卫星重复类型相差较大。本研究结果为‘京红久’忍冬...  相似文献   
5.
阔叶风铃草多倍体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倍体能显著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和利用价值。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阔叶风铃草进行染色体加倍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10%,处理24h后变异率达到最高,为30%,诱导效果最好。从形态变异苗中鉴定出1株四倍体,四倍体植株与原二倍体植株比较,在形态上表现为:生长缓慢,生长期延长,叶片气孔变大,叶绿体数目增多,叶片变厚,叶色变深,茎变粗且节距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金银花大毛花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探讨影响其密码子偏性形成的主要因素,为金银花系统发育及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进化研究提供参考。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金银花大毛花50个叶绿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进行分析。金银花大毛花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为39.18%,有效密码子数(ENc)为48.81,密码子的使用偏好性较弱;GC与GC1、GC2、GC3、GC3s、GC和CAI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义密码子的相对使用频率(RSCU)大于1的密码子有30个,其中,28个以A/T结尾;综合ENc-plot分析、PR2-plot分析、中性绘图分析及对应性分析表明,在金银花大毛花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形成过程中,选择压力和突变及其他因素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分析,确定了30个高频密码子和5个最优密码子,最优密码子均以A或T结尾。本研究明确了金银花大毛花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受选择压力和突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筛选出5个最优密码子。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油用牡丹单粒种子含油量的近红外测定模型,便于高含油量单株的选育,采用索氏抽提法测试了200份油用牡丹凤丹单粒种子的含油量,并应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NIRS)采集了200份样品的光谱数据,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主成分回归法(PCR)构建了油用牡丹单粒种子含油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索氏抽提法中,均匀粉碎后的油用牡丹籽样品干燥烘焙条件为105℃ 2 h,牡丹籽抽提时间为20 h,测出的含油量变化范围在10%~28%之间,籽油含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NIRS法构建的模型最佳参数为:采用PLS法,光程固定,一阶导数消除背景,数据平滑处理采用Norris derivative filter的方法,平滑参数选用5和3。内部交叉检验校正相关系数r1为0.980 1、预测相关系数r2为0.957 6、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46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705。外部检验相关系数达 0.957 6, 平均误差小于3%。本试验所构建的牡丹单粒种子含油量的NIRS模型可靠,可以用于分析油用牡丹单粒种子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8.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粒含油率的趋势;避雨和限根栽培都能明显提高‘凤丹’籽油的品质,不仅能增加‘凤丹’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还能增加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及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镁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发现,避雨栽培的整体效果优于限根栽培,在避雨处理中,以开花期避雨栽培(BY1-2)效果最佳;而在限根栽培处理中,以穴式限根栽培(XG1-3)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籽粒的含油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油中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油用牡丹的选育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