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2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20%哒·螨砜WP100~300mg/L防治苹果红蜘蛛,既表现了良好的速效性又表现了一定的持效性,药后1~7d的防效为91.3%~98.5%,药后14d的防效为84.6%~88.7%。20%哒·螨砜WP200~300mg/L的防效与15%扫螨净2500倍液的防效相当,但以300mg/L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百菌清·乙霉威可湿性粉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8%百菌清·乙霉威可湿性粉剂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使用C18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紫外检测器对百菌清和乙霉威进行分离和测定.百菌清和乙霉威标准偏差分别是0.11、0.05;变异系数分别为0.54%、0.61%,百菌清和乙霉威的回收率分别为99.96%、100.02%.  相似文献   
3.
钾营养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幼苗NaCl胁迫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砂培条件下,研究了钾营养对NaCl胁迫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幼苗生长、植株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含量及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mol/L.NaCl胁迫下,施入5~10.mmol/L.K+可提高小麦幼苗茎叶及根的生长及含水量;耐盐品种DK961可溶性糖含量随外界K+浓度的提高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盐敏感品种JN17则随溶液K+浓度的提高一直降低;两品种电解质外渗量及MDA含量都比对照增加,但随外界K+浓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10.mmol/L.K+时最接近对照;两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外界K+浓度升高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以Na+/K+比值为10∶1最好,并且对POD活性的影响更显著。表明根据NaCl胁迫程度不同,按Na+/K+比值为10∶1的比例施用钾肥可最大限度地降低NaCl胁迫对小麦幼苗造成的伤害,促进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一穴双株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5-1997年对夏大豆一穴双杆直播不摘顶及一穴双株直播摘顶模式与大田常规种植模式的比较,得出两种种植模式均比常规种植产量高,且差异极显著水平;通过数学模型,A模式下,穴距15.7cm时,产量最高253.37kg/667m^2,B模式下,穴距19.4cm时,产量最高为274.73kg/667m^2;并通过相关系数,直接影响力间接影响力的分析,得出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单株粒数和百粒重通  相似文献   
5.
盆栽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及大豆抗性资源的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7年,为了解决田间自然病圃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不匀及温,湿度不易控制的矛盾,我们采用盆栽大豆接种胞囊线虫的方法,对“九五”期间筛选出的25份免疫及病资源以及我们自己的5份抗病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从中筛选出免疫材料3份,抗病2级以上的9份,各占10%和30%,同时确认我区的大豆胞囊线虫为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6.
利用有性杂交和激光辐射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大豆新品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对大豆孢囊线虫 2号生理小种免疫的品种资源“黑豆 2”与高产“黄沙大豆”进行有性杂交 ,再对表现良好的杂交后代进行激光辐射处理 ,经过多年的稳定和筛选 ,并经多年多点品系比较试验 ,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系德豆 99 1 6。该品系 2 0 0 3年参加了山东省大豆区域试验 ,产量居第 1位 ( 2 739 0kg hm2 ) ,比对照鲁豆 1 1号增产 8 0 5 %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达国家优质大豆品质标准 ;高抗大豆孢囊线虫 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7.
夏玉米密度及氮磷用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获得了夏玉米产量高于9000 kg/hm2,同时净产值超过3 750元/hm2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3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氮肥>磷肥.  相似文献   
8.
1995~1997年,为了解决田间自然病圃大豆胞囊线虫分布不匀及温、湿度不易控制的矛盾,我们采用盆栽大豆接种胞囊线虫的方法,对“九五”期间筛选出的25份免疫及抗病资源以及我们自己的5份抗病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评价,从中筛选出免疫材料3份,抗病2级以上的9份,各占10%和30%。同时确认我区的大豆胞囊线虫为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