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推荐综合性状较优并能充分利用桂南光温资源的杂交稻品种,对9个感温型杂交籼稻新组合(含对照)进行完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通过方差分析、排序比较,评鉴这些组合在桂南生态区晚季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深两优9353’、‘昌两优华占’、‘昌两优9号’、‘乾两优9号’、‘坤两优华占’、‘乾两优6号’产量、全生育期和抗性表现较适合桂南生态区。‘深两优9353’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合;‘F优6735’和‘万泰香占’虽然抗性好,但是产量极显著或显著低于其他组合(含对照)。参试组合的产量与全生育期、总粒数、实粒数的相关性较好,而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差。6个感温型苗头组合利于充分利用桂南光温资源、发展冬种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可作为桂南生态区早晚两季水稻生产备选组合。  相似文献   
2.
水稻培育现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通过科学化的培育方式才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水 稻常见的病虫害通过科学使用药剂以及通过物理防治与病虫害天敌防治结合的手段,提高病虫害的 防治能力,为水稻的高产和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分析常规库存条件下,贮藏春小麦种子发芽能力变化特点,为春小麦种子长时间贮藏提供实践依据。试验用15份春小麦材料,连续测定了2009—2017年间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并对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小麦种子在常规库存条件下,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发芽势的年降速率快于发芽率的年降速率;小麦品种间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存在差异性;同一小麦品种,会受到品种和收获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种植与收获,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会有不同。由此认为在检测库存小麦种子发芽力时,应按照不同贮藏年限、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来源等,对种子分批逐个检测,不能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常规库存条件下,长时间贮藏的春小麦种子发芽能力随贮藏年限的变化特点,为春小麦种子长时间贮藏提供实践依据。[方法]试验选用常规条件下长时间贮藏的15份春小麦材料,在 2009年至2017年间通过连续每年测定发芽势和发芽率,对春小麦种子在常规贮藏条件下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小麦种子在常规库存条件下,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发芽势的年降速率快于发芽率的年降速率;小麦品种间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存在差异性;同一小麦品种,会受到品种和收获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种植与收获,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会有不同。[结论]该试验认为小麦种子发芽能力因受小麦品种特性、收获环境、贮藏年限的影响,库存小麦种子在检测种子发芽力时,应按照不同贮藏年限、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来源等,对种子批逐个检测,不能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5.
研究春小麦‘宁春48号’早熟特点,旨在为宁夏引黄灌区早熟高产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宁春48号’优良种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当地主推中晚熟品种‘宁春4号’作为对照,对‘宁春48号’的生育进程、幼穗分化及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春48号’较对照‘宁春4号’提前7天成熟,主要体现在分蘖—拔节期、孕穗—抽穗期阶段持续天数较短,抽穗开花后灌浆持续天数没有缩短;幼穗分化在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形成期持续时间缩短,造成‘宁春48号’穗长较短、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少;与‘宁春4号’相比,‘宁春48号’起始灌浆较早,灌浆持续时间较长,但灌浆速率整体上低于对照‘宁春4号’。试验认为,‘宁春48号’作为亲本使用时,应选择早熟、大穗、穗粒数多、高灌浆速率的种质材料进行组配;选择过程中,在保证后代材料早熟性及灌浆持续时间长的前提下,选择大穗、穗粒数多、高灌浆速率的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宁夏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增加,提高小麦单产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宁夏地区小麦高产的制约因素,指出当地小麦增产潜力仍较大,并总结小麦高产栽培措施,同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青枯病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性青枯病是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的细菌性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温带地区。青枯病菌寄主广泛,可侵染50多个科的200余种植物,给作物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充分了解青枯病菌是进行青枯病防治的重要前提。本文从青枯病菌的菌群分类、基因组结构、致病机制与致病途径、病菌检测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基于青枯病菌及寄主植物基因组序列信息,研究和探讨青枯病菌致病机制与青枯病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宁粳28号为试验水稻品种,选择锐胜和亮盾2种包衣剂,研究4种不同播种密度下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同一播种密度,锐胜+亮盾包衣剂水稻产量高于亮盾包衣剂;播种密度17.5 kg/667 m2、锐胜+亮盾包衣剂水稻产量最高,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