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秸秆覆盖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Meta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秸秆覆盖和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和“小麦产量”为关键词搜集、筛选并整理1970-2019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建立综合文献数据库。分析秸秆覆盖、不同秸秆覆盖量、不同年均降雨量和不同年均积温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以增加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区域的小麦产量,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使小麦平均增产12.77%;当秸秆覆盖量为6 000~9 000kg/hm 2时,小麦增产率最高,为14.49%(9.01%~20.52%,CI>95%);当年均降雨量为200~400mm时,小麦增产率最高,为19.36%(9.86%~28.49%,CI>95%);当年均积温为0℃~3 000℃时,小麦增产率最高,为19.56%(16.36%~22.39%,CI>95%)。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区域采用秸秆覆盖技术栽培小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取甘肃省2007—2017年农业现代化代表性指标和农村现代化代表性指标,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近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行评价,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分析其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主要障碍因素是农业生产投入、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生态环境。从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提高农地产出水平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陇中旱地春小麦不同播量对群体建成及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陇中旱地春小麦不同播量对群体建成及产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春小麦生育期、基本苗、分蘖数、叶面积、产量及农艺性状指标的关系,预测了欲获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春小麦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日期无影响, 分蘖数与基本苗、播种量呈显著负相关,春小麦精量稀播比常规播量增产,获得最高产量的播种量为148.35 kg/hm2, 在该播种量水平下可达到的产量为1 146.37 kg/hm2, 比当前播种量的实收产量1 015.12 kg/hm2高131.25 kg/hm2,播种量降低31.65 kg/hm2,产生经济效益约为162.90 元/hm2,并建立了陇中地区春小麦适宜播种量和产量的数学模型:y=-0.051 197 x2+15.190 509 x+19.588 365。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次回归三因子五水平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氮肥(N x1)、磷肥(P2O5 x2)、钾肥(K2O x3)对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产量及耐贮性的影响。氮、磷、钾肥与产量和耐贮性的回归模型方程分别为Y产量=5 120.36+2167.19x1+478.94x2+1213.65x3+716.24x1x2+1450.95x1x3-237.30x2x3-2840.03x12+1013.08x22-1363.52x32(-1≤xj≤1),Y耐贮性=102.95+35.27x1+12.11x2+12.69x3+17.34x1x2+17.93x1x3-5.24x2x3-65.18x12-1.01x22-6.72x32(-1≤xj≤1);从产量效益来看,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N=204.07 kg/hm2,P2O5=90.58 kg/hm2,K2O=211.28 kg/hm2,三种肥料的养分配比为N:P2O5:K2O=1:0.44:1.04,最佳施用量为:N=110.40 kg/hm2,P2O5=90.58 kg/hm2,K2O=105.64 kg/hm2,最优产量将出现在7 040.45~8 893.21 kg/hm2范围内;从耐贮性效益来看,最高耐贮性的施肥量为:N=198.00 kg/hm2,P2O5=157.93 kg/hm2,K2O=151.95 kg/hm2,三种肥料的养分配比为N:P2O5:K2O=1:0.80:0.77,最佳施肥量为:N=127.57 kg/hm2,P2O5=78.97 kg/hm2,K2O=75.97 kg/hm2。提高马铃薯的耐贮性,就应适当降低氮肥和钾肥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地土壤氮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设玉米整秸秆带状覆盖(T秸秆)、黑色地膜覆盖(T地膜)和露地平作(T露地)3个处理。测定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马铃薯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秸秆种植带株行间(T秸秆-带上)、秸秆覆盖带下(T秸秆-带下)、地膜下(T地膜)和露地对照(T露地)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和碳氮比的变化。【结果】地膜覆盖较对照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的土壤速效氮含量,2 a平均提高了22.73%,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降低了10.01%。秸秆带状覆盖较露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全氮两年平均提高了17.32%,速效氮提高了9.41%;能够显著提高0~9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平均提高了45.01%;较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春小麦施氮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于2003年在甘肃定西对旱地春小麦施氮效应与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降水变率的干旱年份,春小麦产量水平较低,施氮肥能增加产量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而且水分效率明显提高,各肥料处理之间产量和水分效率的变异系数达到10.1%和9.8%。其中以N105处理的产量及水分效率最高,分别为1.41t/hm2和5.17kg/mm。从经济施肥角度考虑,定西地区获得最佳经济产量氮的施用量为52.5kg/hm2。由于生育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各肥料处理之间的干物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面筋含量与面筋指数在拉面小麦品种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22个小麦品种(系)的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与面粉及面团的品质特性及手工拉面的评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干湿面筋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充气指数(G)和延伸度(L)呈显著正相关,与P/L呈显著负相关,与手工拉面评分相关不显著。面筋指数分别与变形功(W)、弹性指数(Ie)、最大阻力 (PRMAX)、1 700 mb处吸水率(W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大压力(P)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面筋指数与手工拉面的各评分项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与面粉品质的11项测定指标中的8项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而且面筋指数与干湿面筋含量之比和手工拉面的评分密切相关,因此,面筋含量和指数可用来预测面粉流变学特性和手工拉面品质,是小麦品质育种早代选择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HMW-GS)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亚基评分方法的准确性,对22份春小麦的亚基组成和数目与小麦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不同亚基的评分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lu-A1位点Null的小麦品质明显低于2*亚基和1亚基。Glu-B1位点17+18和7+8及7+9亚基的差异对小麦品质影响不大,仅在面筋指数上17+18亚基优于7+8亚基,在延伸度(L)上17+18亚基显著优于7+9亚基。Glu-D1位点等位基因的变异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较大,5+10亚基明显优于2+12亚基,在面筋指数、颗粒度、灰分、P、W、IE、PRMAX、WA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综合评价,Glu-1位点对小麦品质的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Glu-D1Glu-A1Glu-B1。在4种亚基评分方法中Payne评分方法与春小麦的品质相关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春小麦品质的育种早代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作物养分供应有重要影响,长期秸秆还田如何影响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仅施化肥(CK)、低量秸秆还田+化肥(LS)和高量秸秆还田+化肥(HS)三个处理,于秸秆还田后的第9~10年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碳氮磷养分的贡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的9~10年,与CK相比,HS和LS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R0.25)的占比和平均重量直径(MWD);H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0.25~1 mm、0.053~0.25 mm和<0.053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且增加幅度最大的粒径为0.25~1 mm,分别为28.1%和22.9%,而对总磷(TP)含量无显著影响。HS和LS处理较CK显著提高了>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于土壤TC、TN和TP的贡献率,有助于改善水稻的氮磷吸收。与CK相比,HS处理提高了各主要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0.053~0.25 mm和<0.053 mm)氮磷比和碳磷比,有利于提高稻田氮素有效性,且碳磷比未达到限制磷素供应的阈值而没有降低磷素有效性。研究表明,高量秸秆(6 t/hm2)还田提高了稻田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了土壤碳氮储量,以及水稳性团聚体氮磷比,对于改善稻田土壤结构和氮素供应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