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塔什库尔干、吐尔尕特和乌恰3个气象站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逐日最高气温,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北端东帕米尔高原单站升温过程数据库,用百分位法基于综合强度指标遴选出极端升温过程,对比分析了该区域塔什库尔干等3站的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强度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7年,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共出现489次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每年出现8.6次。塔什库尔干极端升温过程平均持续3.6 d,以持续3 d的最多,占24.7%,吐尔尕特和乌恰以持续2~3 d的极端升温过程为主。塔什库尔干的极端升温过程在7月出现最多,吐尔尕特在5月最多,乌恰在1月最多。(2)塔什库尔干综合强度最强的1次升温过程出现在2008年2月20—21日。东帕米尔高原3站的极端升温过程综合强度均在冬季最强。(3)57 a来,东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年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57次·(10a)~(-1),进入21世纪以来,极端升温过程相对频发,年际间变率加剧。吐尔尕特与乌恰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4)57 a来,塔什库尔干的极端升温过程强度呈显著的线性增强趋势,且近年来年际间变化幅度加剧;乌恰的过程强度略呈下降趋势,近年来年际间变化幅度趋于平缓。总之,塔什库尔干7月的极端升温过程最多,57 a来年极端升温过程频数显著增多、强度显著增强,近年来极端升温过程频数及强度的年际间变化幅度均加剧,造成东帕米尔高原区域融冰(雪)洪水及其衍生地质灾害频发,风险加剧。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6年新疆各站逐日气温、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资料及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分析了新疆1961—2016年冬季出现的极端冷事件频次变化及与其相联系的环流特征。冬季NAO通过欧亚(EU)波列传播影响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变化,但冬季NAO位相与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并没有逐年一一对应的负相关关系。在冬季NAO负位相年,由EU波列传播,70°N以北北风偏弱,当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偏高(低),50°~70°N西风偏弱(强)时,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偏多(少);在冬季NAO正位相年,由EU波列传播,70°N以北北风偏强,当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偏高(低),50°~70°N西风偏弱(强)时,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偏多(少)。因此,冬季NAO、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高度场和50°~70°N西风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新疆冬季极端冷事件的发生频次,其中乌拉尔山及其以东区域位势高度和50°~70°N西风在冬季NAO对新疆极端冷事件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宁  李树和  刘峄  王月君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11):2255-2259
以大黄姑娘品种为试材,设置6个浓度梯度(0、0.05、0.10、0.15、0.20、0.25 mol·L-1)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以清水为对照,在智能温室内进行盆栽实验,测定了酸浆的植株生长量、生理及光合指标,探究其对NaCl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酸浆的株高、茎粗的生长量表现为先缓慢降低再显著下降。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随NaCl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叶绿素指标在0.05 mol·L-1 NaCl处理下达到最高;POD、SOD、CAT活性均在0.15 mol·L-1 NaCl处理下达到最高,而APX活性在0.10 mol·L-1 NaCl处理下最高。低浓度的NaCl胁迫促进酸浆光合作用,其净光合速率在0.10 mol·L-1 NaCl处理下最大,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在0.05 mol·L-1 NaCl处理下最大。随着胁迫的加重,数值开始降低。在此期间,胞间CO2浓度一直下降,而气孔限制值一直呈增加趋势,表明从NaCl浓度达到0.10 mol·L-1以上时,气孔限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主要分析由耐盐植物滨藜灌木加工而成的饲料对羊肉品质的影响。滨藜可以提高胴体中瘦肉的比例.同时可增加肌肉中VE的含量.保持肉色稳定。概述了滨藜在羊肉生产中的最佳利用方式,通过综合考虑放牧条件和动物消化能力两方面因素,改变肉质组成和提高VE含量。滨藜的利用难点是能量值较低、增重效果差,单独饲喂满足不了肉羊生产需要,所以必须在饲料中补充高能牧草或精料。强调了耐盐滨藜灌木在羊肉生产中的作用,由于山羊具有采食滨藜灌木枝芽的特性,所以其增重较明显.同时又可提高瘦肉率和VE含量。  相似文献   
5.
由于血防工作受到时间、经费及人员等因素的限制,现在的血吸虫病疫情调查方法往往以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评估疫情,而评估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部署和防治措施的实施。笔者在安庆市各血吸虫病疫区试用通过疫情观测点调查的结果,以兽医统计学方法推算整个疫区的疫情,是较为准确的,而监测点层次比例务求与面上相对一致,否则往往会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6.
以热量指数表示北疆棉区棉花延迟型冷害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棉花试验的生育期、产量及旬气温资料,计算出棉花不同播期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量指数,研究分析不同播期棉花产量、霜前花率与棉花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量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1)随播种期推后,棉花生长前期热量指数明显增加,而棉花生长后期的热量指数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现蕾—开花阶段的热量满足状况很好,热量指数稳定。3)分期播种的单产与棉花生长后期的热量指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霜前花率也与棉花生长后期的热量指数关系密切,生长后期的热量指数变化对棉花品质的影响较产量更加敏感。4)以减产幅度为标准,在棉花开花期以前热量充足的情况下,后期生长热量指数低于64为一般延迟型冷害年指标,低于61.8为严重延迟型冷害年指标。5)以霜前花率为标准,在棉花开花期以前热量充足的情况下,后期生长热量指数低于 70.9 会出现一般冷害年,低于63.2,会出现严重冷害年。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手段,以云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特性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多种云检测方法,利用MODIS 1,6,26通道资料,以指数法和光谱阈值相结合的多光谱云检测算法,对新疆山区2009年的MODIS资料进行云检测处理。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2009年全疆平均云覆盖日数为82 d,其中山区平均云覆盖日数101 d,平原地区平均云...  相似文献   
8.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亲和性是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标记基因法,将外源抗性基因引入分离自棉花植株中的一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菌株B4中,获得Kmr和Rifr的双重抗性株。利用抗性基因标记法,研究了B4与棉花幼苗的亲和性,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家畜的血型     
<正> (一)导言本世纪初奥地利血液学家Landsteiner发现了人的血液有个体差异,这是研究血型的开始,关于家畜血型的研究,几乎与人的血型研究同时开始.本世纪上半叶,家蓄血型的概念只限于检出存在红细胞表面的各种抗原并将其分型.但是近二十几年来,血型的内容不仅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物质的差异,而且还包括用电泳法检出含于血液中的各种旦白质和酶因遗传控制不同而有许多类型.因此,现代广义的血型在分类方法上可分两大类,即用免疫方法进行分类的型别和用电泳法进行分类的型别.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1985年3月起用25%脱脂奶对40头母犊分两批进行哺乳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已刊登在《中国奶牛》86年第三期)。86年5月我们又对16头母犊和12头公犊分别进行了40%脱脂奶和50%脱脂奶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