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8种聚集度指标分析了淮北棉田棉蚜不同时期的空间格局,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测定了棉蚜空间格局动态,并对其田间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棉蚜在水平和垂直空间的分布均是聚集型的。棉蚜的Kuno序贯抽样模型:三叶期T(n)=5n±11.7277,四至七叶苗蚜期T(n)=10n±17.3530,伏蚜期T(n)=100n±87.7512,n为序贯抽样数。nnn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徽省2015年各地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开展农药减量助剂"激健"的试验示范情况,归纳分析其减量控害效果,综合评价其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激健"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农药50%;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除草剂用量40%。既促进作物增产,又对作物和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需求,利用安徽省江淮、沿江和皖南3个区域代表站1991—2010年油菜菌核病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影响菌核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时段和气象因子,再通过归一化处理、加权等方法得到影响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以综合气象条件指数为自变量,以油菜菌核病加权平均病株率为因变量,采用曲线回归方法,建立不同区域代表站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模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江淮、沿江和皖南地区拟合准确率分别为80%、70%和75%;利用模型对2011—2013年发生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江淮地区代表站全部正确,沿江和皖南地区代表站均为2年正确,一年与实际发生情况误差一个等级。建立的模型基本上能满足油菜菌核病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苹果贮藏期间炭疽病菌侵染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苹果炭疽病菌配成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接种至处于贮藏期的苹果上 ,在 2 0℃恒温下暗光培养 ,对病菌侵染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针刺接种秦冠苹果 ,病斑接种成功率随接种孢子浓度增大而增大 ,当接种浓度在 1× 10 5个孢子 /ml以上时 ,接种成功率为 10 0 % ;病菌潜伏期和潜育期与接种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潜育期至潜伏期所需的有效积温和产孢时病斑直径在不同浓度接种间差异不显著 ,其值分别为 99.2℃和 19.6mm ;病斑扩展速率在接种浓度 1× 10 4 ~ 1× 10 5个孢子 /ml范围内最大。  相似文献   
5.
2003年安徽省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2 0 0 3年安徽省稻纵卷叶螟发生实况 ,分析了其重发特点和原因 ,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区鼠害的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安徽省农区鼠情监测点少、从事鼠情监测工作人员较少、监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的实际情况 ,就农区鼠害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预报依据及发生程度划分指标等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安徽省从事农区统一灭鼠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二点委夜蛾在安徽省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对夏玉米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一定威胁。分析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情况、为害情况及原因,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安徽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早播小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5月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春玉米,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入侵安徽,截至8月25日全省16市全部见虫。2019年10月22日,淮南市寿县窑口镇早播小麦田发现疑似该虫为害,经鉴定,确认为草地贪夜蛾。调查发现,全田均可见该虫为害状,百株被害率最高达84.21%,每平方米最高虫量43头。调查提示,入侵安徽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可取食为害小麦,应加强其在麦田发生情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绿色防控技术及技术集成体系在全省应用推广情况和成效,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RBSDV)在安徽各稻区危害日益严重,生产上仅凭症状难以区分2种病毒。本研究建立的RT-PCR方法可以实现一次性检测和鉴定RBSDV和SRBSDV 2种病毒,根据RBSDV和SRBSDV S9保守序列设计3个引物,不仅可以从单独感染RBSDV或SRBSDV的水稻样本中分别扩增出1条大小不同的特异性条带,而且还可以从感染RBSDV和SRBSDV的混合水稻样本中一次性扩增出2条大小不同的特异性条带。从安徽省庐江县、郎溪县、怀宁县和宣州市4个地区水稻田采集表现明显矮缩病症状的水稻样本,RT-PCR检测结果表明,庐江和郎溪水稻样本受到RBSDV侵染,怀宁和宣州水稻样本受到SRBSDV侵染。选取庐江县、郎溪县、怀宁县和宣州市各1个水稻样本,利用RT-PCR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再分别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庐江、郎溪2个样本的核苷酸序列与RBSDV-Shandong和RBSDV-Zhjr S9部分片段序列相似性高达99.3%~99.8%,且与RBSDV的亲缘关系最近,说明庐江和郎溪样本感染的病毒是RBSDV的2个分离物;怀宁、宣州2个样本的核苷酸序列与SRBSDV-Shangdong和RBSDV-2 S9部分片段序列相似性高达99.5%,且与SRBSDV亲缘关系最近,说明怀宁和宣州样本感染的病毒是SRBSDV的2个分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