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在论述罗源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要求,根据生态功能与绿化美化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罗源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内容和技术措施,并进行了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密度(D1:60 000株/hm2,D2:90 000株/hm2)、耕法(T1:少耕,T2:常规耕作)与化控(R1:喷化控剂,R2:喷清水)三因素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和冠层光合特性。结果表明,D1条件下,T1R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2R2处理显著增加27%~40.5%、19.6%~27.3%;D2条件下,T1R1处理子粒产量、穗粒数较T2R2处理显著增加22.9%~24.9%、14%~21.3%。少耕和化控处理显著影响植株冠层结构,降低了玉米的植株高度、穗位系数、上部叶片的叶面积,提高了植株上层和中层叶向值及上部冠层的透光率;少耕和化控处理提高了叶片单位面积光能的吸收(ABS/CS0)、捕获(TR0/CS0),在高密度条件下表现明显差异。综上,在密植条件下,少耕和化控耦合优化了玉米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增强了对光能的截获、吸收与传递能力,最终显著增加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探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结缕草幼苗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为莠去津污染土壤中种植草坪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以结缕草幼苗为材料,将幼苗分为PGPR(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接种和未接种两组,进行莠去津处理(浓度梯度为0、3、15、75 mg/kg),并测定不...  相似文献   
4.
郑培峰    张晓龙    司雨    吕艳杰  王立春  王永军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297-303
为探明不同方式深松对三江平原春玉米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试验基地开展田间深松试验。试验设置2个深松深度(30 cm, 40 cm),3个深松时期(上年秋季,QS;当年春季,CS;和当年夏季,XS),以常规旋耕处理为对照(CT15)共7个深松处理,比对分析了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水分、玉米农艺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 cm深松效果优于30 cm, 0—10 cm土层中XS40和QS40土壤含水量在播种(VE)和吐丝期(R1)显著高于CT15,分别高29.17%和9.25%,21.02%和12.94%;20—35 cm土层中,QS40在拔节期(V6)和R1分别较CT15高11.76%和7.82%。深松对株高、穗位高和绿叶期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同深松处理间差异较小。与CT15相比,QS30植株高度降低5.53%;CS40和XQS40与CT相比,其穗位高分别降低6.67%和10.98%;成熟期各处理绿叶数出现差异,以QS30,QS40和XS30作用效果显著,较CT分别高34.85%,48.02%和15.12%。深松可降低秃尖长度,增加穗粒数以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
抗倒伏能力的合理评价在玉米生产中非常重要。为了解当前国内外玉米抗倒伏能力常用的评价方法(茎秆质量评价、根系评价、田间风洞测试和田间原位测试)及其相关仪器设备的研究进展,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数据库(CNKI)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以“玉米”、“抗倒伏”为关键词,检索了1990—2020年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和总计,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评价方法的相对优势和改进方向。结果表明:1)田间原位无损测试能够模拟不同风速下的植株受力情况,测试效率高且使用成本低,在玉米抗倒伏能力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明确单株与群体、生物力学与实际风速的关系,通过单株的抗倒伏力的实时动态变化去反映群体抗倒伏力,是未来玉米抗倒伏能力评价的发展方向;3)研制田间原位无损测试专用仪器,结合多年、多点、多生态区、多气候条件田间测试,建立原位无损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技术标准,是未来玉米抗倒伏能力无损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研究进展综述可为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合理评价及为田间原位无损测试植株抗倒伏仪器的研制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2种覆盖作物和5个氮素用量大田试验,探讨氮素和覆盖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随氮素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75 kg/hm2氮处理有效穗数最大,225 kg/hm2氮处理穗粒数和百粒重最大;低氮水平下,黑麦覆盖玉米产量最大。覆盖作物增加玉米花后20 d前的叶绿素含量,且提高了高氮处理开花后20~40 d的叶片光合速率;黑麦覆盖显著增加玉米中、上部叶面积。光能利用差异主要在花后40 d,氮素用量225~300 kg/hm2时黑麦覆盖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高于玉米单作。综上,玉米-覆盖作物系统的玉米低氮量处理增产幅度大,高氮量处理产量高;以黑麦覆盖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