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黄土高原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美芳  王璐  郭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146-151
为了解细根生长、周转及其对土壤碳库的贡献,以太原地区杨树人工林(Populus tomentosa)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取土样法及分解袋法,研究了细根(< 2 mm)的垂直分布、季节动态、年生产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为241.8 g/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68.0 g/m2,约占细根总生物量的69.5%。细根主要集中于0~10 cm土层,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细根生物量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细根年分解量为35.3 g/m2,年死亡量为98.2 g/m2。细根年生产量估计为216.6 g/m2,年周转率为1.29次。0~40 cm土层细根总碳储量为97.4 g?C/m2,每年由于细根死亡向土壤碳库输入的碳量约为39.6 g?C/m2。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细根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细根季节动态与土壤水分及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由于本研究区地处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短缺是导致细根生产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且影响细根周转及其向土壤有机碳库的碳输入。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综述了山西煤采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需加强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3.
山西五台山蓝花棘豆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丰富度指数(R1)、Simpson指数(λ)、Shannon-Wei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1)研究了9个群丛的植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种群数量及其种群内个体数量具有明显不均匀性,进而导致λ指数和H′指数在不同群丛间的变化,R1、H′指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表现为先上升而后缓慢下降,在海拔2 100 m处达峰值,E1指数则随海拔变化呈现不稳定波动。在旅游和放牧的双重干扰下,多样性指数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促进了适口性差、耐践踏、耐牧压种类的发展,对均匀度和物种数影响不大。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双重作用下,蓝花棘豆Oxytropis coerulea在群丛中的优势度明显弱化,群丛反映出逆演替趋势,受人为干扰较少的群丛则由于生境条件较差显现旱生演替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蓝花棘豆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Shannon-Wiener和Levins指数以及Petraitis特定重叠指数对五台山蓝花棘豆群落的18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花棘豆和小江菊的生态位最宽,这是由于它们对环境的广泛适应性。建群种如蓝花棘豆、地榆和披针苔草之间重叠值最大,且它们与其他15个种群的特定重叠值远小于15个种群与它们的特定重叠值。生态位宽度相似的物种之间特定重叠值较大,如蓝花棘豆与地榆;生态学特性相似的物种之间的特定重叠值较大,如细叶鸢尾与石竹。有8个种对之间存在完全特定重叠。18个优势种群之间不存在完全普遍重叠,这主要与它们对水分和光照的适应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