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林业   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耕抛秧水稻根倒伏特性及钾肥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D代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根倒伏特性及钾肥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常规翻耕插秧根倒伏系数为2.72~5.82,免耕高桩抛秧根倒伏系数为2.54~5.68,免耕抛秧和常规翻耕抛秧根倒伏系数分别为2.32~5.39和2.42~5.15,表明抛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植株抗根倒伏能力.施用钾肥有助于促进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2.
巨桉种源试验及其在我国适生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在福建省长泰县和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我国首次系统巨桉种源试验。参试种源来自澳大利亚的巨桉自然分布区、巴西的人工林和南非种子园。当巨桉林龄18个月时,长泰试验点平均高4.51m,胸径4.2cm,种源间差异均不显著;琼海试验点平均高4.45m,胸径3.6cm,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点间平均树高几乎相同,但胸径差异显著。试验发现,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巨桉的种群变异可能是不规则的。应用GENSTAT统计程序进行的生物气候预测分析表明,巨桉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大致始于温州,沿海岸与南岭平行至黔桂边界,向南经雷州半岛至海南岛东南,以及川、滇境内的一些不连续地区。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我国珍稀濒危树种--珙桐地理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本文在珙桐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 生态信息系统GREEN ,找出适宜珙桐分布的气候参数区间 ,并以此确定了珙桐的适宜分布区 ,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 预测的 2 0 30年气候变化的结果 ,就气候变化对珙桐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 :到 2 0 30年珙桐的适宜分布区将发生改变 ,其中 ,适宜分布区的东界约向西移动 0°1 8′~ 1°1 8′ ,西界东南段约向东移动 0°1 8′~ 1°5 4′ ,北界和南界变化不大 ;2 0 30年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比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珙桐分布的面积约减少 2 0 %。本文还结合珙桐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就气候变化对珙桐影响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平原地区直接从事农业体力劳动的农民逐渐减少,适度规模经营的兴起,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的成熟,早中熟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育成,克服了机育机插水稻生育期延长不能适时收获的缺点。本示范试验项目通过硬盘营养土育秧,适时早栽,控窝增苗,栽后早管等措施能够充分发挥早中熟水稻品种的丰产性,达到省工、减投、稳产、时时收获的效果,将推动机械化育插秧在成都市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5.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属紫色土丘陵区.2004年在分全乡群力、青龙、苏家沟3个村21个组实施国家投资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在旱地整理4046亩的坡改梯工程建设中,改进施工方法,采用大型机械挖掘机施工,改土质量高、效果好、费省效宏,使坡改梯工程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走出了一条丘区坡改梯工程建设使用大型机械化施工的新路子,在广大丘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现将有关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工业革命以来,机械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机械生产解放了手工劳动,效率更高,且可以长时间不间断运作,这是它的优势。然而,在机械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机械故障的问题。面对机械故障如何快速解决维修,对企业生产效益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川麦104"为试验材料,研究翻耕+旋耕复合耕作(FRT)、旋耕(RT)、免耕+覆稻草(NT)3种耕播方式作对稻茬小麦株高、干物质量、有效穗数等形态指标和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T处理比RT及NT处理分别增产10.8%、18.6%,其产量差异主要源自FRT处理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优势。FRT处理下小麦株高及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均高于RT和NT处理,具有明显群体优势,这为该技术措施条件下小麦的高产提供了物质基础。总之,翻耕+旋耕复合耕作技术有利于稻茬小麦的生长发育并且可提高小麦产量,可以在成都平原西部有相似生态条件的区域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耕作方式和播种量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形态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究稻茬小麦高产的耕作方式和适宜播种量.[方法]研究复合耕作(T1)、浅旋机播(T2)以及免耕稻草覆盖(T3)条件下,不同播种量(D1-150 kg/hm2,D2-210 kg/hm2和D3-270 kg/hm2)对川麦104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采用复合耕作,播种量为270 kg/hm2时,小麦产...  相似文献   
9.
巨桉种源试验及其在我国适生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在福建省长泰县和海南省琼海县进行了我国首次系统巨桉种源试验。参试种源来自澳大利亚的巨桉自然分布区、巴西的人工林和南非种子园。 当巨桉林龄18个月时,长泰试验点平均高4.51m,胸径4.2cm,种源间差异均不显著;琼海试验点平均高4.45m,胸径3.6cm,种源间差异显著。地点间平均树高几乎相同,但胸径差异显著。试验发现,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巨桉的种群变异可能是不规则的。 应用GENSTAT统计程序进行的生物气候预测分析表明,巨桉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大致始于温州,沿海岸与南岭平行至黔桂边界,向南经雷州半岛至海南岛东南,以及川、滇境内的一些不连续地区。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对野生的杏黄兜兰进行了温室栽培试验,并于2006年4月用典型抽样法对杏黄兜兰的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杏黄兜兰天然分布集中在怒江流域,垂直分布范围超过现有资料记载的海拔2 100m.杏黄兜兰分布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在以石灰岩为基质发育的土壤上,杏黄兜兰丛生于高山栎-杜鹃次生灌木群落内腐殖质丰富的林下,杏黄兜兰易栽培成活.不同遮荫和施肥处理的杏黄兜兰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存在随着遮荫强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不遮荫和单层遮荫处理下,叶绿素含量随着N肥中的含N量增加而增加;不同遮荫和施肥处理对杏黄兜兰的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影响不大,但不同遮荫强度对杏黄兜兰叶片的厚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