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本文建立了缬菌胺、代森锰锌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ethylenethiourea, ETU)在葡萄和黄瓜中的痕量分析方法,基于储藏稳定性研究阐明了其田间残留特征,并结合我国膳食结构评估了膳食暴露风险。样本经乙腈提取,衍生化后盐析离心,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检测。缬菌胺、代森锰锌和ETU在葡萄和黄瓜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03%、86%~106%和83%~10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1%~5.7%、0.8%~11.4%、4.4%~11.5%;-20℃避光条件下能在黄瓜和葡萄基质中分别稳定储藏720 d和758 d。缬菌胺和代森锰锌在黄瓜中的半衰期(1.7~2.4 d和1.4~2.7 d)均比在葡萄(6.5~30.1 d和8.6~12.8 d)中的短,而在葡萄中的最终残留浓度(<0.01~0.69 mg/kg)均比黄瓜(<0.01~0.16 mg/kg)中的高。两种果蔬中代森锰锌对儿童群体和一般人群急性膳食风险(%ARfD)分别为0.70%~3.68%和0.48%~2.53%,远低于100%;而代森锰锌和缬菌胺的联合慢性膳食风险为201.3%~831.7%,其中代森锰锌占比99.9%。可见,缬菌胺不会对我国消费者产生不可接受的膳食风险,但需警惕代森锰锌潜在高暴露风险,持续关注其在食物链中的生物累积风险,同步优化膳食结构,为其科学合理使用和健康风险规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药残留监管与标准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法律法规、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农药残留监管现状,从当前研究进展、标准制定情况和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明确我国标准体系建设动态。指出目前我国农药残留状况持续好转,标准体系建设势头良好的同时,我国农药残留技术法规、监管效率、标准数量、风险评估、体系协调性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展望我国农药残留发展需立足现实,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以法律为依据,以标准为中心,以农产品为单元,以农药为对象,全面推进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保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民健康诉求。  相似文献   
3.
农药环境行为及其风险评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健康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为明确典型农用化合物吡唑醚菌酯在农作物中的行为特征及其暴露风险差异,该研究结合中国农作物主产区分布,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双风险模型评估吡唑醚菌酯长期膳食风险,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花生、黄瓜和西瓜上的原始沉积量高达0.209 mg/kg,半衰期为1.9~9.9 d。作物秸秆中的残留浓度(0.187~75.291 mg/kg)远大于籽粒(≤0.096 mg/kg)。通过膳食途径造成的吡唑醚菌酯暴露会对消费人群造成不可接受的慢性风险,风险商值为123.959%~406.415%。城镇人群的风险显著大于乡村人群(P<0.05),且风险商值随年龄的递增而降低。概率性模型被进一步引入以量化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该研究根据多作物中吡唑醚菌酯残留水平的概率分布,预警其存在高潜在的长期膳食暴露风险。乡村儿童群体的摄入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人工氙灯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避光培养条件下,探究呋虫胺外消旋体(Rac-呋虫胺)及其对映体(S-呋虫胺和R-呋虫胺)在甲醇、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超纯水以及β-环糊精水溶液中的手性稳定性,为大宗用量的手性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的准确检测分析、药效和环境安全的正确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培养周期内分段取样,以直链淀粉-三(3, 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为手性固定相,正己烷/甲醇/乙醇(85/10/5, v/v/v)为流动相,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70 nm,进样量为20 µL,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进行分离分析,S-呋虫胺和R-呋虫胺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3和9.7 min。外标法定量。【结果】人工氙灯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避光培养条件下,S-呋虫胺和R-呋虫胺在甲醇、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超纯水以及β-环糊精水溶液中均不存在相互转化现象;配对样品t-test分析Rac-呋虫胺在每种溶剂中两个对映体的降解残留量,证实无对映体选择性降解。对映体浓度比值(EF值)为0.4746-0.5116。但在人工氙灯光照下,Rac-呋虫胺、S-呋虫胺和R-呋虫胺迅速降解,顺序为二氯甲烷>乙腈>乙酸乙酯≈异丙醇≈乙醇>甲醇>超纯水>β-环糊精水溶液。相比水溶液,呋虫胺在有机溶剂中更容易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3-3.6 h和1.2-2.3 h。光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为0.9550-0.9959。室内自然光照与避光培养条件下,Rac-呋虫胺、S-呋虫胺和R-呋虫胺在二氯甲烷、乙腈、乙酸乙酯、异丙醇、乙醇、甲醇、超纯水和β-环糊精水溶液中无明显降解,实测浓度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5-10.4 mg?L-1,1.0%-3.2%和9.5-10.5 mg?L-1,1.4%-2.8%。【结论】在(25±2)℃人工氙灯光照、室内自然光照和避光条件下,呋虫胺在甲醇、乙醇、异丙醇、乙酸乙酯、乙腈、二氯甲烷、超纯水以及β-环糊精水溶液中手性构型稳定,在此条件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药效和环境安全评价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新型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吡噻菌胺的生态暴露风险与环境行为归趋,本文从合成路径、生物活性、生态毒理、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五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吡噻菌胺对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显著,防治效果优于治疗效果;吡噻菌胺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生态毒性,且对细胞活力及氧化应激具有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建议后续深入开展不同环境下吡噻菌胺的行为特征及其水生生态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对映体选择性的分子机制,探索高效低风险的手性对映体,建立科学精准的风险评估体系,降低其对水生生物安全和人类生殖健康的高潜在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6.
三唑类农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杀菌剂种类,其中,伊芬三氟康唑(ipfentrifluconazole)作为新型品种填补了该类杀菌剂十余年无新农药更新的空白。伊芬三氟康唑对锈病、叶斑病、纹枯病等防效高,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通过与苯并烯氟菌唑,氟唑菌酰氢胺等杀菌剂复配后体现出更高的杀菌效果,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三唑类杀菌剂因抗性问题导致田间防效的降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对伊芬三氟康唑的化学合成、生物活性和分析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其科学合理应用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乙螨唑在不同样本基质(猕猴桃、木瓜、柠檬、茄子、山楂、柿子、甜椒、香蕉以及枣)中的气相色谱-质谱 (GC-MS) 分析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20 ℃条件下乙螨唑在上述果蔬中储藏112 d的稳定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样品经乙腈提取,氨丙基固相萃取柱净化,GC-MS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0.01~3 mg/kg添加水平下,乙螨唑在9种果蔬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0%~11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4%~12%之间,定量限为0.01 mg/kg。于 ?20 ℃下储藏14~112 d期间,乙螨唑在甜椒中的降解率为9.0%~28.6% (低于30%),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储藏稳定性;但在猕猴桃、木瓜、柠檬、茄子、山楂、柿子、香蕉和枣中,其降解率均超过30%,储藏稳定性较差。乙螨唑残留储藏稳定性与样本基质的种类、pH值、含水量等密切相关。因此,乙螨唑的残留试验样本不宜长时间储藏,获取后应当尽快检测,以防农药降解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本研究为乙螨唑在多种果蔬作物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和储藏稳定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后续乙螨唑的准确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双酰胺类农药是继新烟碱类农药之后备受关注的一类杀虫剂,作用靶标为鱼尼丁受体和γ-氨基丁酸受体,对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优异。随着双酰胺类农药的广泛应用,其对非靶标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了潜在威胁,且靶标害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估5个方面对双酰胺类农药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该类农药的精准应用、风险规避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