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明确宿迁市宿豫区长时间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连续6年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后,土壤pH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逐渐稳定在中性范围。秸秆还田后5年土壤平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为25.45 g/kg、1.56 g/kg、27.52 mg/kg、115.38 mg/kg,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5.31%、17.19%、82.1%、18.4%。逐年的秸秆还田平均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增加,而全氮保持在稳定水平,说明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维持土壤肥力的长期稳定,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区域耕地地力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障碍问题已成为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土壤硝酸盐积聚为主要障碍因子。研究不同作物氮肥合理施肥模式与施用量,对于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旨在探寻本地韭菜作物减氮增效潜力,在适量中微肥平衡施肥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水平(减氮0%)和减氮25%、50%、75%、100%几个施氮水平,观测韭菜生长情况、产量与品质指标,以及土壤基本化学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减氮比例的提高,韭菜株高、茎宽、叶宽均先增加后减少;韭菜体内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则有所增加。其中,以减75%效果最优,最高增产可达366.6%,对应增收率为146.5%。  相似文献   
3.
4.
为针对宿迁市宿豫区保护地盐渍化状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对辖区保护地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分析。测定与分析包括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及其离子组成。结果表明:(1)土壤硝酸根含量介于138~4034 mg/kg,平均值1022 mg/kg,占总盐量的34.6%,是构成土壤氮素污染与次生盐渍化最重要的离子。土壤硫酸根含量介于65~2816 mg/kg,平均值672 mg/kg,占总盐量的22.7%,也是构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离子之一。土壤碳酸氢根、氯离子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很小。(2)土壤钙离子含量介于154~1792 mg/kg,平均值589 mg/kg,占总盐量的19.9%,是构成土壤次生盐渍化最重要的阳离子。(3)土壤镁离子含量介于20~285 mg/kg,平均值79.9 mg/kg,占总盐量的2.7%,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贡献并不大。(4)镁离子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样占40.6%,最小含量仅为20 mg/kg,加上部分土壤水溶性钙/镁高,存在作物缺镁的风险。(5)土壤钾离子含量介于9~423 mg/kg,平均值113 mg/kg,占总盐量的3.8%。钾离子含量小于50 mg/kg的土壤样品占34.4%,这部分土壤可能存在供钾不足的问题。从土壤钾/镁来看,少数土样该数值达到了2.5以上,最高达到9.9,存在钾镁颉颃引起缺镁的情况。因此,在保护地土壤盐渍化治理方面,应特别重视科学施用氮肥,减少土壤硝酸盐的来源;注意平衡施肥,加强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的全面改善,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2018年宿迁市宿豫区耕地地力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二级地占耕地面积达92.04%;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大量元素含量自2008年建点以来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通过耕地占卜平衡项目,新增入库补充耕地面积85公顷;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详查土壤点位均低于风险筛选值、农产品点位均未超标,全区耕地划为优先保护类耕地。针对当前宿豫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监测、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等存在的现状、问题,分别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优质甘蓝的生产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技术支撑,以苏甘25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基肥的基础上,设氮肥不同减量追施处理,研究减量施用氮肥对土壤养分及甘蓝生长与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减施比例的增加,甘蓝叶球、散生叶和根的鲜重及干重呈先升后降趋势,产量和Vc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硝酸盐含量呈降低趋势,甘蓝叶球、散生叶和根的氮、磷、钾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呈先升后降趋势,当减施氮肥20%时,除叶球硝酸盐含量呈降低趋势外,其余各指标均达最大。氮肥减施20%时,甘蓝综合指标最好,在当地优质甘蓝栽培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以追肥减氮量20%为宜。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提高保护地次生盐渍化土壤肥力,探索建立适宜当地的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模式。选择宿豫区典型保护地次生盐渍化土壤,以不施处理为对照,研究施用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米糠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水溶性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对次生盐渍化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养分,降低土壤含盐量。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较对照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1.6%、68.3%、121.6%,米糠处理较对照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显著增加41.4%、48.6%,土壤调理剂处理也有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的趋势。此外,各处理还对土壤水溶性盐分有降低效果。其中米糠处理较对照土壤电导率、水溶性盐总量、水溶性钙离子、水溶性镁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3.3%、23.5%、28.9%、34.6%、23.2%。米糠、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对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依次递减,其中米糠改良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养分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提升耕地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置6个试验处理:不施肥,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675、750、825、900 kg·hm-2。结果表明:随着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用量为825 kg·hm-2时,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各施肥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增幅分别为40.05%~53.22%、40.66%~53.05%。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籽粒增产0.51%~5.10%。此外,所有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以及水稻籽粒全氮、全磷、全钾和秸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增幅分别为2.64%~171.37%、1.07%~61.50%。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41.63%~164.38%、21.95%~73.17%。综上所述,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养分含量,改善水稻经济性状和土壤理化性状,但施用量过多反而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为825 kg·hm-2时,较适宜当地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