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园艺   2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近几年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蔬菜这种见效快、效益高、普遍受益的经济作物,已成为本省灌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首选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普通荞麦自交不亲和两系互交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自交不亲和性制种,实现普通荞麦杂种优势利用;创新杂交制种生产技术,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将育成的近交系亲本矮B系与矮C系等量、混合种植,借助虫媒、风媒授粉,进行杂交制种.成熟后混合收获、脱粒,用机械将矮BF1(正交F1代)与矮CF1(反交F1代)分开,分别用于生产.制种田没有固定的父本,所收获种子95%是杂交种.正交F1代超亲优势为26.1%,反交F1代超亲优势为30.2%,平均优势为38.4%;试验表明,另一组合矮A系与恢3系所配杂交种比对照增产25.64%~44.87%,被审定为‘榆荞4号’品种.制种田省去了父本和按行比种植的工序,不仅提高了制种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制种效果好,在荞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是一种新的杂交种生产技术,可用于大规模生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3.
普通荞麦自交不亲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套袋隔离的方法,对普通荞麦自交不亲和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短花柱长雄蕊(thrum)花型,自花授粉或植株之间互相授粉不结实;长花柱短雄蕊(pin)花型,自花授粉或植株之间互相授粉偶尔可结实;长花柱短雄蕊(pin)花型与短花柱长雄蕊(thrum)花型互相授粉可正常结实。  相似文献   
4.
在近几年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蔬菜这种见效快、效益高、普遍受益的经济作物,已成为本省灌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首选作物之一。即使在海拔较高,气候冷凉的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蔬菜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中,该地区仅露地鲜辣椒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300-2000hm^2(2~3万亩),成为全国知名的陕北秋辣椒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甜荞单产水平,参照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路线,育成了甜荞‘矮B近交系’和‘野生自交系Ⅰ’、‘野生自交系Ⅱ’3个亲本系,配制成2个组合进行杂交制种及生产利用。对田间花朵雌蕊花粉载量、正交、反交杂种率进行了观察统计,其结果是:在盛花期午后2点采样,显微镜观察,每朵花三列柱头载花粉粒量15~55粒不等,平均23粒;正交(矮B系×野生系),杂交率60%~65%;反交(野生系×矮B系),杂交率30%;生产表现:在穴播生产田中,一穴中既有F1植株,也有亲本植株,二者差别明显,F1植株强壮、繁茂,产量是亲本3倍以上,表明F1代杂种优势强,区试结果比亲本增产11.7%,比其他品种平均增产29%。本研究认为,野生近缘种是珍贵的种质资源;甜荞与野生近缘种杂种优势强,有望提高甜荞的单产水平;还存在花期不遇等原因,造成杂交率远未达到2/3的理论数值。  相似文献   
6.
2012 ~2014年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泰兴综合试验站开展春荞麦品比试验及高产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江苏省春荞麦生产的优良品种是榆荞4号、定甜2号和通辽本地大粒,总结出春荞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是轮作、深耕整地、种子处理、适期播种、科学施肥、抗旱防涝、辅助授粉、病虫草防控和及时收获.  相似文献   
7.
为了较大幅度提高甜荞的单产水平,利用其近缘种质资源至关重要。由此,对翅荞变种的遗传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翅荞籽粒大,千粒重43.8 g、结实率15%,而甜荞千粒重33 g、结实率10.3%;翅荞籽粒带有形态标记、而且是隐性遗传,便于利用;翅荞与甜荞能够相互授粉结实,不存在生殖障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翅荞具有十分重要的农艺性状,作为育种材料利用,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较大幅度提高栽培甜荞的产量水平,利用甜荞野生近缘种优良资源改良传统的甜荞选育高产品种.经观察统计,野生近缘种荞麦与甜荞外部形态完全相同,仅花器构造不同.其中野生近缘种荞麦茎秆坚硬,生育期适中,具有雌雄蕊等长、自交可育(结实率高达41.9%~62.6%,套袋自交结实率为21.2%,),且与甜荞杂交也可育等优点.但是,...  相似文献   
9.
高立荣 《作物杂志》1989,5(3):17-18
普通荞麦(Fagopyvum esculentum,2n=16)营养丰富,优于一般禾谷类作物。荞麦起源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常年播种面积2000万亩左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荞麦亟待进行品种改良、食品开发、医疗保健的综合研究。为解决陕北荞麦品种陈旧、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从1982年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