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6篇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是一项甜菜增产新技术。为了在我场条件下推行这项技术,我们在1990年初试成功的基础上,1991年再次试验,结果块根产量较常规栽培者增产42.2%,含糖量提高0.3度。 1991年的试验设在我场一连36号条田,面积0.32hm~2,土壤质地沙壤,pH8.1,有机质含量1.1%,碱解氮32mg/kg,速效磷4.8mg/kg。育苗所用纸筒为黑龙江省造纸研究所制作。供试甜菜品种为HYB—B(丹麦)遗传单粒抛光种,其发芽率和单粒率均为90%。  相似文献   
2.
机采棉田脱叶催熟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脱叶催熟技术是机械化采棉配套措施之一。通过脱叶催熟剂的不同喷施时间、不同用量和不同配方试验,筛选出以脱落宝20g 乙烯利100g配方脱叶催熟效果最好且用量少、成本低;喷施时间以日平均温度20℃以上效果最好;随着处理时间推迟,用量大,效果不好,成本增高。施用脱叶催熟剂对棉花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施用越早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3.
4.
5.
棉花滴灌专用型多元螯合液态微肥具有水溶性好,缓冲性强,不易沉淀,肥效高的特点。多元螯合液态微肥在棉花滴灌上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多元螯合液态微肥使棉花单铃重增加0.19-0.37g,增产6.23%-7.35%。多元螯合液态微肥可促进棉花对氮素营养的吸收,氮肥利用率提高15.07%-22.75%,经济最佳施氮(尿素)量减少98.94kg/hm^2,施肥利润增加110元/hm^2。  相似文献   
6.
我场与石河子大学合作,通过5年的肥料试验,开发出棉花微机决策平衡施肥软件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计算器编程模型系统,研制出适应棉花不同土壤质地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滴灌肥料组合配方,为膜下滴灌施肥进行组装配套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棉花是农场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施肥耕作方式,提高棉花的生产效率,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实行定量施肥,测土配方用肥,把肥料养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逐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料投入。为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是一条重要的节本增效,提高肥料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与石河子大学通过5年的肥料试验,开发出了棉花微机决策平衡施肥软件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计算器编程模型系统。研制出适应棉花不同土壤质地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滴灌肥料组合配方,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具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膜下滴灌施肥进行组装配套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99FHA增产抗旱防病剂是滴灌棉花随水使用的专用液体肥料制剂,该制剂具有刺激根系生长,促进侧根发达,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活化土壤氮磷元素,增强作物抗旱和防止棉花病害等作用.1999年在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五分场安排随水滴灌施肥技术试验.  相似文献   
9.
新疆己大面推广膜下滴灌棉花栽培技术,影响作物产量的两个重要因子是水肥运筹和耦合问题。水是肥效发挥的关键,水肥耦合效应是争取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必由之路。在现代的育种技术、耕作技术、栽培技术条件下,合理灌溉和施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1试验研究方法1.1试验基本情况试验设在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五分场六连,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13号。试验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滴灌地采用“干播湿出”方式播种,1膜4行。行距为30cm 60cm 30cm 60cm,株距8.4cm,保苗株数21.75万/hm2。每年4月中旬播种,播前施基肥三料磷肥245kg/hm2,硫酸钾227…  相似文献   
10.
膜下滴灌棉花不同施肥方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膜下滴灌棉花在施肥和灌水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作者通过滴灌棉花根系的分布特点,测定了湿润峰在3种质地中的变化规律,滴灌施肥后氮磷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提出膜下滴灌棉花采用液体滴灌专用肥,实行全生育期通过管道直接施入棉花根部,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施肥成本,从而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