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3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定性评价法对塞罕坝森林旅游资源自身和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可见其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品位高,功能全,开发条件良好,极具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瑞雪 《山西农机》2009,(8):12-13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起步晚,收获主要靠人工,机械化收获程度很低,玉米种植机播水平达到58.7%,而机收水平只有10%,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既有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等原因,也有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油松、刺槐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PH,18龄油松1.2m^2及33龄刺槐1.6m^2根区土壤断面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钾、CEC均值无林对照分别提高57.8%、68.6%、109.3%、28.9%、54.5%及74.3%,123.6%、285.3%、42.4%、63.7%,pH降低14.4%及2.9%,油松,刺槐林对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提高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的利用率,探索不同处理方式对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加快抚育剩余物分解速率,恢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力,使其保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  方法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抚育剩余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粉碎、尿素、EM菌和木醋液4种处理方法,进行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剩余物进行25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方式随时间变化对华北落叶松抚育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结果  分解率最高的9号处理(0.3 ~ 0.5 cm的颗粒直径,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1 0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0的木醋液)是分解率最低的22号处理(大于1.0 cm的颗粒直径,3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0的EM菌,稀释倍数为1 000的木醋液)的2.04倍。4个因素对剩余物分解最有利的水平分别是:0.3 ~ 0.5 cm的颗粒直径,3 ~ 9 kg/m3的尿素溶液,稀释倍数为500的EM菌,稀释倍数为600 ~ 800倍的木醋液。从最优9号处理组合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的水平不一定都在最有利的水平之内,推测其中可能存在综合效应的影响,但还需进行试验证明。  结论  通过研究使用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抚育剩余物,得出颗粒直径对剩余物分解率的影响最大,而4个因素共同作用对分解率的影响普遍大于单一的尿素溶液、EM菌和木醋液的处理。为加速人工林抚育剩余物分解,以保持林分较高的生产力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2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于2010年6月完成)的27年、3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  结果  (1)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30%重度间伐、20%中度间伐和1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的9 ~ 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为2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 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 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P >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P <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著增长(P > 0.05)。(4) 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P <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P <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P <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P > 0.05)。(5) 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 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P > 0.05)。2019年2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著优于2020年的(P <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著低于生长季成活率(P < 0.05)。  结论  塞罕坝地区3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的9 ~ 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鹿蹄草根状茎、叶器官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鹿蹄草是北方一种常绿的野生花卉。利用石蜡切片法对鹿蹄草(PyrolacallianthaH.)根状茎、叶片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研究,同时观察了其叶片表皮形态。结果表明:鹿蹄草的解剖结构和叶片表皮形态与其常绿抗寒的特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鹿蹄草积累了组织结构资料,为这种野生花卉在北方地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DUFs家族是一类未知功能结构域蛋白家族,转录谱和蛋白谱分析发现,DUFs蛋白在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DUFs基因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生物体复杂的生长发育机制。目前该家族基因功能仍鲜见报道。为了探究水稻(Oryza sativa)OsDUF393(Domains of Unknown Function 39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水稻DUFs家族基因OsDUF393的载体,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将构建的CRISPR/Cas9载体转化水稻品种中花11中,经潮霉素抗性基因鉴定,获得了100株T0代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靶位点进行测序分析后发现有单碱基插入和大片段DNA序列缺失2种类型。通过RT-PCR分析突变体中OsDUF39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不同纯合编辑突变体中转录水平均有下降。上述结果表明,CRISPR/Cas9重组载体成功实现了对OsDUF393基因的定向编辑。这些编辑突变体材料为后续该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起步晚,收获主要靠人工,机械化收获程度很低.2009年,玉米机播水平达到75%,而机收水平只有17%,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严重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既有玉米种植行距不统一、收获工艺不同以及玉米价格偏低、机收成本高等原因,也有机器可靠性和适应性差等农业机械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户分得的责任田地块小,地边空垄少,不利于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应用,影响作业连续性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马疱疹病毒1型(EHV-1)UL56蛋白(pUL56)的多克隆抗体。该研究根据GenBank中EHV-1 YM2019株全基因组序列,采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蛋白,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BALB/c小鼠并制备pUL56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与间接ELISA试验测定多克隆抗体反应性。结果显示,纯化后的pUL56可以与EHV-1阳性血清发生反应;pUL56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128 000,并能与pUL56特异性结合。本研究成功制备具有良好反应性的pUL56多克隆抗体,为pUL56功能特性及EHV-1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就研究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的目标任务和思路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问题做了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