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广忠 《种子科技》2023,(11):20-22
甜糯玉米具有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要提升甜糯玉米产量,需引进先进的育种及栽培技术,有效拓展甜糯玉米种植区域.文章对甜糯玉米的育种及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牡豆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2002年以垦农19为母本,滴200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该品种需≥10℃积温2 450℃左右,在适应区域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20 d左右,2009~2011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均表现早熟、高产、优质、多抗等优点,2012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吉林省东部半山区相同条件的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为24~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的供应作物,由于黑龙江省大豆收益效应、生产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国外大豆的冲击,自2010年起黑龙江省大豆面积逐年减少,严重影响了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根据生态区划,黑龙江省可分为高油、高蛋白、蛋脂平衡区,所以应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和"双高"大豆种植,增加豆农收入,增强黑龙江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秸秆深翻和免耕覆盖对玉米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深翻和免秸覆盖对玉米土传病虫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逐年加重玉米茎腐病发生;丝黑穗病流行年份,免耕-秸秆覆盖较秸秆深翻减轻丝黑穗病危害;玉米螟的危害随还田年限增加逐年加重;秸秆还田增加玉米产量,但在病虫害流行年份免耕秸秆覆盖出现减产。  相似文献   
5.
玉米单交种牡单10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利用自选玉米自交系128作母本,131A作父本,于1986年配制杂交组合,代号为牡201。1998年2月经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推广。牡单10是牡丹江农科所为牡丹江制药厂(年需商品玉米15万...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大豆食心虫性诱剂的最佳使用时期,于2014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农科院进行田间试验,分别在食心虫盛发期5 d前、盛发期、盛发期5 d后3个不同时间安放性诱芯。同时,结合释放螟黄赤眼蜂技术以研究其综合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3个不同时期处理中,以盛发期安放性诱芯同时释放赤眼蜂处理的虫英率、虫食率最低,防治效果效果最好,为52.81%。说明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最佳适期为盛发期。最好措施为盛发期安放性信息素+释放赤眼蜂,且盛发期加放赤眼蜂的效果显著高于盛发期单纯性诱剂处理。可见性诱剂与释放赤眼蜂技术相结合,比单一方法具有更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丘陵区川谷地玉米不同密植额度条件下生理指标的表型值及经济产量性状,并建立了玉米最佳群体密植额度。对指导丘陵区川谷地以及类似地区的玉米生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Eberhart和Russell稳定性参数法”对1999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玉米12个外引品种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引品种间产量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稳产性较好的4个:龙257,金城1号、庆单1号、春早42,以庆单1号为稳产,高产不稳产品种有2个,低产不稳产品有6个。  相似文献   
9.
室内模拟干旱对大豆萌发性状的影响及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22份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品系)为研究材料,使用快速简便的高渗溶剂聚乙二醇(PEG6000)进行室内模拟干旱胁迫试验,探讨干旱胁迫对不同大豆品种(品系)萌发性状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不同品种进行抗旱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的吸水率、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根长指数均比清水对照低。品种间萌发性状存在差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相对发芽率,为73%,变异幅度为4.25%~44.56%,变异系数最小的为12h吸水率,为11%,变异幅度为28.54%~48.75%,12h吸水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根长指数与萌发抗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大豆芽期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初步鉴选出4个强抗型大豆品种,分别为:晋大74、晋大70、晋大83和晋大73,鉴选出3份敏感型品种,分别为晋大75、黑珍珠、扁茎豆,其他15份品种为中抗型品种。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构建的F2衍生的149个F2:14~F2:16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重区间作图法(MIM),连续3 a对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共4个荚粒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3 a间CIM和MIM分别定位到13个和24个QTL,分布11个连锁群上。采用C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一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采用M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二粒荚数的QTL和1个控制四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且控制四粒荚数的QTL 2 a的性状贡献率分别为72.5%和3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