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两种新的旱作管理技术对山地梨枣树生长及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9 a生梨枣树(Ziziphus jujubaMill.)为试材,在无灌溉条件下,研究节水型修剪技术和竹节式聚水沟技术及常规矮化修剪技术(CK)对梨枣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型修剪与竹节式聚水沟技术的单独及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叶面积增长量、梨枣单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有效提高枣吊个数和着花数量;与对照相比,节水型修剪技术可提高产量83.1%,竹节式聚水沟技术可提高产量38.4%,节水型修剪技术+竹节式聚水沟技术效果更好,产量可提高155%。综合分析认为在旱地无灌溉条件下的陕北黄土丘陵区,以节水型修剪树体管理为主,在林下采用聚水沟措施结合,能显著提高梨枣的结果性能和产量。  相似文献   
2.
冠层光截获能力是反映作物品种间差异的重要功能性状,高通量表型冠层光截获对提高作物改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为研究目标,利用数字化植物表型平台(D3P)模拟生成了100种冠层结构不同的小麦品种在5个生育期的三维冠层场景,记录了从原始冠层结构中提取的绿色叶面积指数(GAI)、平均倾角(AIA)和散射光截获率(FIPARdif)信息作为真实值,进一步利用上述三维小麦场景开展了虚拟的激光雷达(LiDAR)模拟实验,生成了对应的三维点云数据。基于模拟的点云数据提取了其高度分位数特征(H)和绿色分数特征(GF)。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算法分别构建了从不同LiDAR点云特征(H、GF和H+GF)输入到FIPARdif、GAI和AIA的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对于GAI、AIA和FIPARdif,预测精度从高到低对应的点云特征输入为GF+H > H > GF。由此可见,H特征对提高目标表型特性的估算精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输入GF + H特征,在中等测量噪音(10%)情况下,FIPARdif和GAI的估算均获得了满意精度,R2分别为0.95和0.98,而AIA的估算精度(R2=0.20)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基于D3P模拟数据开展,算法的实际表现还有待通过田间数据进一步验证。尽管如此,本研究验证了D3P协助表型算法开发的能力,展示了高通量LiDAR数据在估算田间冠层光截获和冠层结构方面的较高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滴灌水直接输送根际和滴头堵塞的技术问题,开发研制了一种可埋于地下的多变量抗堵塞滴头。经山地红枣不同灌溉试验证明,滴灌、渗灌、根际滴灌产量比不灌溉分别增产12 075、15 145和15 150kg/hm2;WUE分别提高66.94%、72.07%、72.07%,净收入分别增加62 536.0、73 494.0、76 086.0元/hm2。滴灌、渗灌、根际滴灌年使用折旧期分别为8、6、12年。  相似文献   
4.
设置4个水分处理,研究了4年生梨枣2010年及2011年花果期不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和耗水规律,分析了梨枣日耗水量与茎直径变化间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2a内各处理梨枣耗水量随土壤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其日耗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灌水后1周内;各处理果实膨大期日耗水强度大于开花坐果期.(2)2a内各处理茎直径日变化平均值(MTD)、茎直径日最大值(MXTD)均符合Logistic函数关系,MXTD与MTD在表征梨枣茎秆生长规律方面效果一致,各处理茎直径变化指标(MTD、MXTD)增长率因水分处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3)高水分(T1处理)条件下茎直径变化指标(MTD、MXTD、MDS(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DG(茎直径日生长量))在表征枣树耗水状况方面不敏感;在低水分(T4处理)条件下,日耗水量与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DS)相关系数较其他3个茎直径变化指标(MTD、MXTD、DG)高且达极显著水平,说明MDS能够更好的表征低水分处理的梨枣耗水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耗水量与茎直径变化回归模型,为评价梨枣耗水状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梨枣节水增产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旱作条件下梨枣坐果率低的特点,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梨枣节水增产效益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山地红枣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提供指导。【方法】以梨枣为试验对象,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陕北米脂县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赤霉素+多效唑(GA3+PP333)、萘乙酸(NAA)和芸薹素内酯(BR-481)在旱作(雨养)条件下对梨枣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芸薹素内酯、赤霉素+多效唑处理能显著提高梨枣的坐果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坐果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64.9%,77.6%,111.8%;122%,120%,118%;89%,94%,96%。3个处理的"效率型"真实节水量分别为2 546.4,2 523.9和2 498.3m3/hm2;萘乙酸处理使梨枣的坐果率、产量、耗水量和"效率型"真实节水量均较对照有所降低。【结论】陕北旱作条件下,喷施赤霉素、芸薹素内脂及赤霉素与多效唑混合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可以通过提高梨枣果量和坐果率实现化控节水作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节水增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测定蒸腾速率是研究植物耗水抗旱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寻求简易廉价的方法,研制了一种基于灵敏湿度传感器与叶室法结合的测定蒸腾速率的简易装置(简称DMT-D动态测定仪)。通过线性拟合的方法确定了梨枣树蒸腾速率稳态时间为测定时间的第20s到80s。通过光合仪和快速称质量法与DMT-D动态测定仪测定梨枣树蒸腾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初步得到校正方程。通过DMT-D动态测定仪蒸腾速率校正值与光合仪和快速称质量法蒸腾测值对比,验证了校正方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利用DMT-D动态测定仪测定蒸腾速率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选取4年生梨枣树(Zizyphus jujuba Mill.),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梨枣树不同生育期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DMDS)变化规律,确定DMDS与土壤水分及气象因子(参考作物蒸发蒸散量E、水汽压亏缺日均值V)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条件影响梨枣树DMDS对气象变化的敏感度,水分适宜处理梨枣树DMDS对气象变化最为敏感,其余水分处理梨枣树DMDS的变化规律与其一致,但波动幅度较小;2)不同生育期DMDS与气象因子关系存在差异,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与E、V关系均极显著,萌芽展叶期与开花坐果期相关系数较小;3)不同水分处理梨枣不同生育期DMDS与气象因子关系不同,高水分处理(T1)开花坐果期DMDS与V关系显著,与E极显著,其他处理均不显著;4)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梨枣全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散量E是影响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经济林主根系垂直生长深,侧根水平阔展面积大,单点元地面滴灌水量很少能够入渗到根系的主要分布层,传统渗灌滴头易堵塞。为了解决滴灌水直接输送根际技术问题,开发研制了一种可将滴头单独埋于地下滴灌的多点源根际滴灌装置,文中对抗堵塞、易维修、多变量技术原理,传统滴头的连接方法改进,多点源根际滴灌技术组合集成,田间实施技术和不同灌溉效益等进行了论述。经山地红枣不同灌溉试验证明,滴灌和单点元、多点源根际滴灌产量比不灌溉分别增产10 375、12 445和12 530kg/hm2;滴灌WUE提高50%,单点元和多点源根际滴灌分别提高57.1%、58.8%,净收入与地表滴灌比分别增加10 958和13 550.0元/hm2。滴灌、根际滴灌使用折旧期分别为8a、12a。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枣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蒸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山地枣林蒸腾和土壤水分间的关系,对山地枣林的土壤水分和枣树茎液流动态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异性显著,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Cv)逐渐降低。其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土壤水分变化层(0~2.6 m)、土壤水分干层(2.6~6.0 m)和土壤水分恢复层(6.0~10.0 m)。枣树液流监测的参数在生育期和休眠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根据这一特征可以对枣树生育期进行较为准确的界定。基于液流参数特征确定的生育期与观察树体萌芽、落叶确定的生育期时长基本一致,均约为160 d,但基于液流参数确定的生育期较后者约提前5 d。土壤水分的增加会使枣树液流(瞬时蒸腾)的谷值出现时间提前,峰值出现时间推后,"午休"时间缩短,旺盛蒸腾时间延长,反之亦然。枣树生育前期蒸腾均呈逐日增加趋势,而生育中后期蒸腾和土壤水分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玉米地水分盈亏时空分布特征及灌溉模式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不同区域农作物需水规律和水资源供需状况,对区域内干旱区域类型、水分盈亏特性与干旱发生频率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区划,对于提高整个地区(流域)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辽宁省27个气象站1955—2014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玉米生长发育资料,对辽宁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玉米生育期的需水过程、需水量、灌溉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rop water surplus deficit index,CWSDI)、干旱发生频率等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辽宁省不同区域玉米逐月需水量均呈现单峰变化趋势,7月需水量最大,全省生育期总需水量在335~391 mm之间;不同水文年玉米需水亏缺量在0~220 mm之间;CWSDI和干旱发生频率在全省的空间分布规律类似,综合两指标的数值分布特征,将辽宁省玉米灌区划分为干旱区和易旱区2种类型,并结合不同水文年型玉米灌溉制度,将辽宁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7种灌溉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以为辽宁省区域农业用水区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