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通过投加Mg2+的方式改善了废水中紫色硫细菌产量。结果表明,最佳投加Mg2+剂量为15mg/L,此时菌体产量达到6450mg/L。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为了提高乳品废水中的紫硫菌的产量投加了苹果酸。实验结果显示,当在废水中投加苹果酸的剂量为5mg/L时,紫硫菌的产量能升到6000mg/L。  相似文献   
3.
植大豆对坡耕地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作物是坡耕地最重要的地被物,为了解作物覆盖下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以大豆(Glycine max)作物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坡面的产流产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大豆在其全生育期内平均可减少径流量31.43%,减少土壤流失量54.84%。大豆覆盖下坡面产流产沙量随大豆生长逐渐降低,其产流产沙过程的波动性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大豆植株的存在可使坡面稳定入渗速率较裸地平均提高了约109%,有效增强了坡面土壤的入渗能力。通过对坡面土壤流失比率的计算,表明种植大豆条件下的土壤流失比率由幼苗期的0.79降低至始粒期的0.24,其与大豆叶面积指数呈指数函数关系。大豆对坡面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泥沙的拦截作用强于对径流的拦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雨鑫 《甘肃农业》2006,(10):203-204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2款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见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基于此规定,学者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定义为:对原被告双方争议的标的投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同他有法律上的利益关系而参加到已经开始的诉讼来进行诉讼的人。但法律的规定和学者长期探索并未使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有关问题的争议平息下来,本文试就这些学界已经探讨或正在探讨中的有关问题做番粗浅的分析,以期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添加Mg2+促进了球型红假单胞菌的处理乳品废水能力。结果表明,最佳Mg2+剂量为15mg/L,COD去除率达到96%。  相似文献   
6.
基于CSLE模型和抽样单元法的县域土壤侵蚀估算方法对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提高县域尺度地块(栅格)土壤侵蚀模数估算的准确性,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基于CSLE模型,分别采用全域覆盖计算和4%密度抽样单元推算方法对全县土壤侵蚀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域覆盖计算比4%抽样单元推算水土流失面积大59.0 km~2,相对差异达12.94%。全域覆盖计算可实现空间全覆盖,更准确地反映县域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点,适用于中、小尺度土壤侵蚀定量计算,但需要较高精度和全面的数据源保证;抽样单元推算适用于流域、区域等大尺度土壤侵蚀估算,但结果受抽样方法、抽样密度、外推或插值方法等因素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加强遥感解译准确性、侵蚀因子精度等对CSLE全域覆盖计算结果影响的研究,完善模型参数数据库,率定因子值,实现参数本地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垄作区田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发生溢流和损毁的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为实施垄作区田的适宜条件评价和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垄作区田和顺垄耕作实施不同雨强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二者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土保持效益变化。[结果]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有溢流产生,但土档不会损毁,水土保持效益略有降低;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土档在溢流后很快损毁,水土保持效益有明显的下降。区田未损毁情况下的蓄水效益为87.5%,保土效益为88.2%;区田损毁后的蓄水效益降至34.1%,保土效益降至21.0%。[结论]垄作区田在60mm/h雨强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超过60mm/h时,由于土档在溢流后容易损毁,从而使其水土保持效益显著下降,丧失了拦蓄径流和泥沙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岩溶区土壤侵蚀评价方法,既可以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状况有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水土流失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在贵州关岭、云南罗平、云南峨山3个县岩溶区,抽样选取44个小流域进行野外考察,收集土壤侵蚀因子的相关信息,分别通过因子分级判断侵蚀强度方法(因子法)和土壤侵蚀模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再判断侵蚀强度的方法(模型法),对研究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这2种方法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和SL461—2009下的差异,并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的差异,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在SL190—2007分级标准下,模型法和因子法得到的单元平均水蚀比例差异较大,分别为35.98%和72.40%;在SL461—2009分级标准下,模型法和因子法得到的水蚀比例有较好的匹配,分别为70.11%和69.31%。在SL190—2007标准下,模型法侵蚀量标准偏高,不适用于岩溶区;由于考虑了基岩裸露率的影响,在SL461—2009标准下,因子法对林、草地水蚀比例的评价相对更合理;在SL461—2009标准下,模型法由于综合考虑了降雨、土壤、地形、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影响,且能定量模拟土壤侵蚀模数,是最合理的方法。但由于目前模型法中土壤可蚀性因子对基岩裸露这一岩溶区典型现象反映不够,导致评价结果中林草地水蚀比例偏高,下一步应开展基岩裸露率的调查、在模型法中加入基岩裸露率的影响,提高模型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标志着马铃薯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主粮,研究不同功能的马铃薯对于马铃薯产品加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总锌和有机锌在两个富锌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陇薯14号’和普通品种‘青薯9号’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熟化方式对总锌含量的影响。在3种供试马铃薯品种中,‘陇薯7号’内髓部和外髓部作为主要可食部分总锌含量最高,达18.7μg/g DW,比‘青薯9号’高20.4%;其内髓部有机锌含量达10.7μg/g DW,比‘青薯9号’和‘陇薯14号’分别高4.8%和57.8%。5种熟化方式中,烤制对富锌马铃薯可食部位的锌含量影响最小,蒸制、水煮、煎制、油炸均使3个马铃薯品种可食部位锌含量大幅损失,损失量排序为水煮>蒸制>煎制>油炸。研究结果表明,‘陇薯7号’内髓部总锌含量以及有机锌含量丰富,可用作富锌马铃薯产品生产的原料,在对富锌马铃薯的加工过程中为降低锌含量的损失应尽可能选择烤制处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