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24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稻移栽返青后,往往出现僵苗。造成僵苗的因素很多,可归纳为冷害、中毒、缺素三个类型。1 冷害型 冷害型僵苗,稻棵簇状,苗体软弱,迟迟不能分  相似文献   
2.
研究“9696“水稻新品系产量10500kg/hm^2的栽培策略、优质群体质量指标及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在示范方适应性研究表明:“9696”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单稳重优势明显。产量在10500kg/hm^2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270—300万/hm^2,每穗总粒145粒左右,结实率94%左右,千粒重28g左右。栽培应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1hm^2栽足16.5—19.5万穴、63—67.5万基本茎蘖苗,施总氮量270—300kg/hm^2,N、P2O5、K2O比例为1:0.5:0.6—0.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在达等穗苗或等穗苗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形势下。丹阳市2004年将确保水稻面积3.73万hm^2以上。其中无公害优质稻米2万hm^2以上,产业链式开发的稻鸭共作0.07万hm^2(1万亩)左右,稻谷总产33.6万t以上。初步建成三大优质稻米优势产业区.在提高常规高产高效稻作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并建成一批适应不同优势区域的、轻型、简化、生态、安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培育一批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龙头企业和稻米品牌.明显提高稻米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从丹阳市粮食生产力历史回顾入手,分析总结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客观原因及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限制因素,并提出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如在品种选育和推广上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上,粮食生产高效集成技术上产业化,科学种田水平上等技术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优质晚粳稻超高产栽培"置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晚粳稻镇稻10号超高产的技术攻关试验结果表明:(1)经江苏省专家组实割验收,1个攻关田和2个示范方种植的镇稻10号实收产量分别为822 kg/667m2、750 kg/667m2和780 kg/667m2;(2)凸显超高产"置前技术"农艺设计的栽培与生长优势;(3)示范试验应用和开发的一早、二提前、三量化的置前技术,达到了前期促蘖早发稳穗、中期强源扩库大穗、后期养根保叶高粒重的目标,从而实现了超高产。  相似文献   
6.
赵伯康  周铭成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65-65,126
麦草机械还田轻简机插稻作技术是将麦草切碎分散、旋耕还田、配套应用机插秧栽培方式,形成的轻简稻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丹阳市埤城镇进行了镇稻10号机插精确定量高产栽培相关试验研究,在遇到分蘖期低温寡照、拔节孕穗期纵卷叶螟猖獗为害,以及灌浆结实期"罗莎"强台风的影响,镇稻10号表现出了较强的增产优势。示范方平均每667m2有效穗21.20万,  相似文献   
8.
为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的总体思路,丹阳市水稻生产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粮食安全目标,突出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实施超级稻计划为抓手,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省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实施为带动,进一步挖  相似文献   
9.
粳稻是丹阳市近年来水稻生产的重中之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其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单产与总产时增时减(见表1)。  相似文献   
10.
镇稻10号原名"镇629",属早熟晚粳品种,由江苏丘陵地区农科所以镇稻99/镇稻540杂交,于2002年育成,2006年底通过审定。该品种产量潜力大,分蘖力较强,耐肥抗倒,成穗率高,后期熟相好,单穗重优势明显。机插水稻700-750kg/667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667m^2有效穗21-23万,每穗总粒130-135粒,结实率93%以上,千粒重27-28g。高产栽培策略应是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4-5万/667m^2,高峰苗28-30万/667m^2。施氮总量20-22kg/667m^2,前、中、后期比例为5∶1∶4,氮、磷、钾之比为1∶0.4∶0.6-0.8。搁田始期掌握在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