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将马氏体相变与强塑性变形工艺相耦合,开发了基于等通道角挤压快速制备亚微米级中碳钢工艺。试验采用45号钢,就淬火态在不同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条件下进行挤压。试验结果表明,由马氏体相变得到的过饱和铁素体为动态再结晶和应变诱导碳化物析出作了能量和组织准备,并在一定的回火温度下进行等通道角挤压使位错密度快速增加,实现了动态再结晶,形成了细小晶粒,同时应变诱导碳化物从过饱和的铁素体中以弥散形式析出,使亚微米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小碳化物。这种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550℃退火30min后,晶粒尺寸仍保持在1μm以内。  相似文献   
2.
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中碳钢两相组织在等通道角挤压过程中的强烈塑性变形行为和组织演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用BC挤压路径经过4道次变形后开始出现纳米级晶粒。中碳钢两相组织的变形行为和组织演化过程为:前两道ECAP,强烈剪切变形集中发生在铁素体内,使铁素体原始晶粒中产生了大量位错缠结和位错胞,随挤压道数的增加,珠光体也开始参与剪切变形,渗碳体由原来的条状被剪切断裂而被细化,成为颗粒状,其粒状平均尺寸至1μm,同时所形成的高密度位错铁素体显微组织逐渐演化变成等轴显微组织。挤压四道次后,位错胞崩塌形成大角度晶粒,其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至200nm。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从压边圈的类型及其压边力的大小和分布,焊缝的位置和方向,应力应变的分布等角度,分析简单的横向和纵向焊缝U形件及盒形件拼焊板焊缝移动原因和移动趋向.研究认为横向焊缝移动是由于厚薄两侧的负载能力和负载的差异引起的;纵向焊缝移动是由于侧壁的主应变的差异引起的;盒形件的底部焊缝具有U形件的横向焊缝移动特征,盒形件的裙边和侧壁上的焊缝移动的原因不同于U形件的纵向焊缝,且移动方向也与后者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钢中微合金元素(V、Nb)与变形条件对含钒钢形变强化相变的影响规律.为制备含钒超细晶粒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含钒钢进行形变强化相变热模拟试验,分析得出V、Nb的影响为:固溶V、Nb不利于形变强化铁素体相变的进行;V(C,N)、V-Nb(C,N)可以在多道次变形中沉淀析出,成为铁素体的异质形核核心,同时析出相对晶界及亚结构的钉扎作用使铁素体晶粒细化.研究表明,多道次变形时,道次间隔时间越短,温度越低,则累积的有效变形量越大,钢的形变强化相变越易进行.含钒钢超细晶铁素体体积分数越大.  相似文献   
5.
运用仿真和实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步拉延成形方式的FLD曲线、材料厚度分布图和变形路径图的分析,研究了汽车后地板多步冲压成形特点和成形质量控制方法,以探索通过改变变形路径的方法设计成形工序。  相似文献   
6.
将相变与形变有效结合,开发了中碳钢在马氏体相变状态下的温变形超细晶制备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淬火态中碳钢快速加热到500~600℃,回火适当时间使其仍保持一定程度的过饱和度,然后快速温变形,通过孪生、位错分解和再结晶等方式实现位错在滑移面上运动形成位错林或位错交滑移,使过饱和铁素体组织快速细化,其晶粒平均尺寸小于1μm;在结构畸变能与形变储能作用下通过应变诱导使碳化物以弥散状的形式在晶界和亚晶界处析出,得到均匀的形变马氏体组织;形变后可通过退火工艺控制碳化物颗粒的析出量、大小及分布,使材料具有最佳的组织结构,即细小铁素体 弥散碳化物,以满足材料综合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铝合金拼焊板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汽车发展面临着环保、能源、安全等问题 ,鉴于这些考虑 ,要求汽车减重。为此 ,采用新型超轻材料 (如铝合金 )和采取新的成形工艺 (拼焊板 ) ,对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铝合金拼焊板的特点出发 ,综合国内外对铝合金拼焊板采用的材料、焊接技术及其成形性、成形规律和应用研究现状 ,分析了铝合金拼焊板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汽车后地板多步拉延工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仿真和实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步拉延成形方式的FLD曲线、材料厚度分布图和变形路径图的分析,研究了汽车后地板多步冲压成形特点和成形质量控制方法,以探索通过改变变形路径的方法设计成形工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