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3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兰别名马兰头,是一种以嫩茎叶为食用器官的野生蔬菜,其抗寒、抗热、抗旱、抗涝、抗病、抗虫能力强。长江流域过去一般于4~5月在田野采收上市,近几年湖北省的黄石市、浙江省的金华市等地实行大面积人工扦插种植,将马兰采收上市期提早到头年的11月下旬,且采收期可一直持续到当年6月中旬,亩产量  相似文献   
2.
东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点之一的穹窿山,地处苏州市环太湖旅游经济区的中心,是吴县市西郊的主要林区之一。地域开阔,山林总面积14667公顷,其中国有山林面积5267公顷,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笠帽峰下的茅蓬坞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江西庐山、安微黄山、浙江天目山以北出现罕见的木荷、紫楠为建群种的典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也是苏州地区唯一残存的天然次生森林。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小气候调节,该区植被资源十分丰富,有紫楠、苦槠、青冈、南京椴、枫香、榉…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北地区气温较低,秸秆直接还田腐解慢、养分循环慢、当季利用率低、影响作物出苗,导致秸秆还田率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料,以硫磺粉(养分活化剂)和麦秸生物炭(养分吸附剂)为外源添加材料,制成秸秆颗粒。硫磺粉的添加质量比为3%(WS3)、5%(WS5)、10%(WS10),生物质炭的添加质量比为5%(WC5)、10%(WC10)、15%(WC15),以秸秆颗粒(WK)、剪碎秸秆(W,W6)及无秸秆(CK)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了秸秆颗粒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颗粒较剪碎秸秆处理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小麦生物量和植株全量氮、磷、钾含量,添加硫磺或生物炭的秸秆颗粒提升效果更明显。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以WS3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14.44%;铵态氮含量以WC5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40.93%;速效磷含量以WS10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23.42%;速效钾含量以WC5处理最高,较W处理提高9.0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小麦生物量以WS5处理最高,较WK处理提高29.61%;全氮含量以WS10最高,较WK处理提高11.44%;全磷含量以WS10处理最高,较WK处理提高21.82%;全钾含量以WC15最高,较WK处理提高12.53%;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可知,秸秆颗粒在西北地区实现秸秆还田和养分循环,维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很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培养和盆栽试验,向灌漠土土壤中加入等量磷和不同添加比例的硫磺S(0.05%、0.15%、0.45%)、生物菌肥B(0.25%、0.50%、1.00%)、有机肥OM(0.50%、1.00%、2.00%)和小麦秸秆WS(1.00%、2.00%、4.00%),研究不同改良材料配施磷肥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Olsen P、小麦吸磷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改良材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不添加改良材料),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大而增加。在第16天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达到最大值,OM22.00、B21.00、WS24.00和S20.45处理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34.66%、34.52%、28.19%和23.89%;经过30 d的培养,硫磺、生物菌肥、有机肥和小麦秸秆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9.51%、43.08%、47.92%和41.68%。在一定范围内(Olsen P约90 mg·kg-1),土壤微生物量磷随土壤Olsen P提高而增加。在培养的第16天和第30天时,小麦植株吸磷量也与土壤微生物量磷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看来,有机肥或生物菌肥配合磷肥施用于灌漠土能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增加,提高磷的生物有效性,对于灌漠土磷素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土壤氮组分变化与氮素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在等量化肥配施等量有机肥的情况下,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土壤氮素组成、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酸水解氮、非酸水解氮、微生物量氮、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其中商品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酸水解氮、非酸水解氮、微生物量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8.33%、11.23%、7.17%、19.91%、23.53%和9.00%;化肥配施猪粪处理的酸解铵态氮含量增加幅度最大,为6.18%。猪粪、商品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投入总氮的当季利用率可以达到化肥处理的水平,相对而言,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后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影响较小,氮素利用率较低,为23.95%。氮素利用率与土壤全氮、碱解氮、酸解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非酸水解氮与氮素各组分以及氮素利用率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综上所述,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虽然没有提高氮素利用率,但可改善土壤氮组分和土壤氮素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6.
采集我国15个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通过外源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Pb并种植小白菜,比较梯度薄膜扩散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与传统化学方法(土壤溶液法、EDTA法、HAc法、CaCl_2法和全量法)评价土壤中Pb生物有效性。简单回归分析表明,各评价方法测定的土壤Pb含量与小白菜Pb含量都呈显著相关关系,但DGT技术相关性(R~2=0.97)最高。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融合土壤pH值、有机碳(O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粘粒含量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传统评价方法融合了pH值、OC含量等土壤性质,R~2较对应的简单回归分析有所提高,都能用于评价土壤Pb的生物有效性,但通过DGT技术所构建的模型方程(R~2=0.97,p0.01)几乎不受土壤性质的影响,且较传统化学方法相关性更高,因此,DGT技术是一种可以用于评价土壤中Pb生物性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蔬菜产业的发展,黄瓜产业已成为黄石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由于保护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部分菜农防治技术的不当,在黄石市,黄瓜害虫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本文通过黄瓜田昆虫种类的系统调查发现,黄瓜田的害虫种类有12目70种,天敌种类有8目12种。通过田间系统调查,旨在查明黄瓜田害虫及其天敌的主要种类,为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探讨油页岩有机碳矿化分解过程、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以及环境因素作用规律可为评价油页岩在栽培基质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在室内控制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分析了洗盐和未洗盐油页岩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页岩基质在60 d培养期间,温度升高10℃使未洗盐基质总矿化量分别增加2%~28%(100%田间持水量)、2%~22%(80%田间持水量)和1%~15%(60%田间持水量);洗盐基质则分别增加2%~17%(100%田间持水量)、1%~5%(80%田间持水量)和7%~14%(60%田间持水量).将第60 d基质中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种不同供试油页岩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和水分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未洗盐油页岩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和水分间相关性不显著,而洗盐后油页岩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和水分之间相关性显著(P=0.0214).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油页岩基质有机碳矿化动态得到未洗盐基质分解速率常数最大达1.2×10-3/d,洗盐基质其分解速率常数介于0.5×10-3~0.7×10-3/d.油页岩在长达60 d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有机碳持续分解、活性有机碳递增,证实其在基质栽培中的应用将对养分持续供给和维护作物根系生理活性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种植果树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渭北果区选择不同园龄(<10 年、10~20 年、>20 年)果园, 分层测定0~60 cm 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量以及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状, 进一步分析了果园土壤物理性状随园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容重在0~30 cm 土层随园龄增长而降低; 在30 cm 以下土层随园龄增长而增加, 超过了健康园艺土壤的质量标准1.30 g·cm-3; 与休闲农田相比, 种植果树可降低10~30 cm 土层土壤容重; 但30 cm 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急剧增大, 接近或达到了限制根系延伸的土壤质量标准1 000 kPa; 与休闲农田相比, 种植果树对于降低17.5~27.5 cm 土层的坚实度具有明显作用。果园表层土壤团聚体状况整体较差, 水稳性优势团聚体直径为0.5~0.25 mm,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园龄增加而增大, >20 年果园比<10 年果园高1 倍。种植果树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却在深层发生着紧实化和坚硬化过程。果树对土壤物理状况的双重效应体现在对0~30 cm 土层土壤结构具有改善作用, 对30 cm 以下土层土壤结构有破坏作用。果园土壤“深层的隐蔽性退化过程”影响着果树根系健康生长, 应当给予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0.
种植方式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连续9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分析了渭北旱塬小麦连作和小麦/玉米轮作两种种植方式下耕作措施对黑垆土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碳(SOC)含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下0~20 cm土层大于0. 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R_(0. 25))、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SOC含量、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WUE大多高于小麦连作。与连年翻耕(CC)相比,连年免耕(NN)、连年深松(SS)、免耕-深松(NS)处理主要增加了0~10 cm土层R_(0. 25)、SOC、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大于0. 25 mm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I_(SOC0. 25))。在大于10cm土层,NS处理的SOC含量有所增加,且提高了35~50 cm土壤R_(0. 25)、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I_(SOC0. 25)。相对于连年翻耕处理,免耕-深松处理的小麦产量和WUE均显著增加,且在小麦连作和小麦/玉米轮作两种种植方式下,小麦产量分别增加了14. 25%、19. 30%; WUE分别增加了24. 98%、9. 89%。整体来看,小麦/玉米轮作比小麦连作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提高WUE,且免耕-深松相结合的轮耕措施是该地区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